2010年12月31日 星期五

我要上天的那一晚 戲論 1


儿童版小王子《我要上天的那一晚》剧评 首先想说的是,不知道主创为什么给《小王子》改成了这样的名字,是为了商业的考量吗?小王子本身就是金字招牌啊!不如像《疯狂电视台》里面节目冠名一样,干脆来个史上最长的名字,连票面上都打不下,任谁都难以记住,简称为《小王子》史上最长剧名,可以pk人艺的无名剧啊! 加上这一版,小王子我一共看过三个现场版。前两版是三只橘的独角戏《小王子》、台湾的《B612》。只能说,这三个版本的小王子都不是我心中的小王子。小王子应该是单纯的、梦幻的、乌托邦式的寓言,带点忧伤。 诚如导演所说,这是儿童版。开始就是教大家叠玫瑰,然后有涂鸦,不同星球之间用飞翔和音乐串场。把各个星球的人和现实中的异象结合起来,带有有一定的调侃味道。装束是一身黑,光脚,演绎不同角色时戴上不同的小纸板道具。剧中真的出现了一个小孩,这个还是挺不错,虽然不新鲜的点子。小王子绝不是写给儿童的,也不是写给大人的,而是而给心里有个小孩子的大人,也就是童心未泯的大人,所以如果以儿童为自己的受众,难免有不够分量和简单化的嫌疑。 还是要感谢这些非职业演员。一个小时的演出,他们演的很开心,没有什么负担,只是想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和大家分享。这种单纯的热爱也是小王子精神的一种。玫瑰、狐狸、小王子,日落的忧伤,演绎起来真是挺难的,因为演员都长大了,孩子来演可能也奇迹也说不准。原文出自 : http://critics.cando360.com/essay/40331.html

2010年12月29日 星期三

我要上天的那一晚 劇評 2 小剧场里有大温暖


我一直相信,人和人之间、人和剧之间、人和书之间都存在着缘分。很多人会说,如果只允许你带一本书,你会带哪一本?据说《小王子》的得票率遥遥领先。不管是跟风也好、小资也罢,至少说明,这是一本跟你有缘分的书。而我去看这一部小剧场话剧《我要上天的那一晚》,必须要说明,完全是因为小王子。多啰嗦一句,写出美丽童话故事的作者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却一直不知所踪,我常常想,他一定是到小王子那里做客,被单纯热情的小王子留在他的星球了。我宁愿只相信这个答案。要绕几个弯,才能发现这样一场小小话剧?北京那么多的剧场,我还真就没去过蓬蒿。缘起是在流星若尘的博客上看到了关于这部剧的简介,因为流星在上海的缘故,他的推介多数是过过眼瘾就好。这次发现在北京的,又是我心心念念的小王子,不由得大乐,决定去支持一下。 12月31日——1月2日连续3天,本来想31日去,后来想到要去看《BLUE》,遂决定推到1号,为此1号的打球活动我还特意早走了半小时。但是——叫我说什么好,真是被自己的路痴给气死。明明在地图上看好的路线,下了车就是东南西北一塌糊涂地找不到。眼看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也不好在演出当中打扰导演。只好郁闷地打道回府。2号晚上,也就是今晚,我吸取前两天的教训,提前1小时出了门。饶是这样,还是被冻个半死。后来只好在寒风中交协,先打个车,再给导演电话问清楚详细路线。这才有惊无险地按点到了剧场。真是小,去了那么多小剧场了,这个比朝阳9个剧场还小,怨不得我找不到。喜爱北京很大的一条理由就是到处都弥漫着浓浓的文艺气息。这样一个小小的剧场、一场名不见经传的话剧,可以说几乎都没有什么宣传,就是这样,也座无虚席。基本上过道里能加的座都已经加上了。每个人的座位上都放着一张新年贺咭和一张正方形红纸。正在想这是做什么用,演员们已经上台,原来每个人手里一张红纸是要教我们折纸玫瑰,这下我直接崩溃,我就是传说中动手能力极差NO.1啊。还好眼神锐利,四处一逡巡,就发现我的座位旁边的灭火器上有一朵折好的,想是昨天看剧的人留下的罢,顿时很是得意。而且拜导演所赐,我的座位离演员非常的近。所以想来寻求帮助也方便得紧。果不其然,教到第三步,我就已经彻底放弃。不过演员们都很是敬业,会问我们谁不会,然后他们走下来教会我们关键的步骤。刚开始赫颜没好意思举手,后来发现身前身后不会折举手的人相当多,顿时很坦然。刚把手里的红纸举起来。就得到了帅哥主演的帮助,偷笑ing。不过真丢脸啊,我居然折出和人家完全相反的步骤,真是一头撞死算了。还好在帅哥耐心指导下,我的玫瑰花死样活气也出炉了、这算是一个别出心载的小暖场吧,当然我没意识到,我们的手工玫瑰在后面会成为很有用的道具。此是后话,暂放一边。剧情其实很简单,相信每一个看过小王子的人都会懂,充满着童心的孩子画出的蟒蛇吞大象被大家认为是帽子、想到了画一条胜利的彩带代表他心中的运动会,没有人明白。因为对老师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张大吼出去而露出两排白牙的大嘴,所以画了一张有牙齿的大嘴巴代表我的老师彻底被勒令去教室外面罚站,从此他对美术彻底丧失兴趣、从此他变成大家眼中的坏孩子…… 剧场里那一刻很安静,其实很有一些人是父母带着孩子来看,我想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会因此联想和反思到自己的童年吧。小男孩长大了,他学会了顺着大家想要的答案回答问题,但是他越来越不快乐,甚至有点抑郁,他已经快忘了自己为什么而活。在一个夜晚,他登上了城市里一座高楼的楼顶,向下看有很多很多的灯光、向上看有很多很多的星星,其中有一颗星星最亮,会是小王子所在的星球吗?舞台上是这样的,但是现实中呢?我十分想知道最后他是否从楼顶上平安地下来,快乐地回家,当然这只是我的担心,不是本剧讨论的重点,重点是他在楼顶遇见了小王子,还为小王子画了一只绵羊,然后他们开始了寻找如何让绵羊不吃玫瑰花的冒险之旅。不管是什么形式的小王子,我都会感动;因为他是那么单纯、那么热情,那么相信和爱护他的唯一的玫瑰,所以我么看到那些很熟悉很熟悉的桥段:相信占有就是富有、所以占有所有星星的商人;一辈子活在书中的地理学家;还有等待被驯养的狐狸,我真喜欢… 只是他们都没有给出小王子想要的答案,直到来到了老花匠的家。虽然老花匠不在家,但是他的花园里有成千上万朵玫瑰,和小王子的那一朵看上去一样的玫瑰。哦,忘了说,我也是其中的一朵。玫瑰们告诉小王子,他的问题其实不是需要担心的问题,因为第一玫瑰们是有刺的,它们会保护自己;第二更重要,绵羊根本就不吃玫瑰,所以不必担心。但是小王子意外的伤心。因为他一直以为自己的玫瑰是独一无二的绝世奇花。但是原来在别的星球上,在一个老花匠的花园里,有着这么多,数不清的玫瑰。这时候,小男孩说话了:等等,虽然他们看起来和你的玫瑰一样,但是其实是不同的,你看他们有的长有的短、有的黑一点、有的白一点,有的胖一点、有的瘦一点,其实每一朵玫瑰都是独一无二的。我偷偷在心里说,就是呀,我还是一朵戴眼镜的玫瑰呢…… 在开始的时候,小男孩说过一个现象,大人们总喜欢用具体的数字去衡量他们看到的事物。比如你人来一个新朋友,他么不不会关心你的新朋友喜欢吃什么、喜欢玩什么,他们更关心他多高、他爸爸是做什么的?他们家房子多大??真惭愧,我也是这些大人们里的一员,我在鼓掌之余,也在暗暗计算,这样的一个小剧场,连演散场,就算每场100人,那么三天的收入也微乎其微,如果再抛去房租水电物料宣传等等费用,我觉得演员们完全就是义务演出。所以我几乎快把自己的手都拍疼了。虽然是耳熟能详的故事、虽然是无比简陋的剧场但是我们还是给了演员们经久不息的掌声,他们用有限的成本、投入了无限的热情。而这样的热情,是值得我们去支持的。再说回开头的缘分,我啰嗦半天是说三天的演出我极意外地看了最后一场,而世事就是这么奇妙,这最后的一天正好是剧中的小演员毛毛的7周岁生日,所以我想我们比前两天的观众们都有福缘。我们共同为毛毛唱了生日快乐歌。祝福他精彩的演出和别样的生日。这一次,我因为小王子而来,因为我那大人的身躯里其实一直都住着一个孩子,所以我一直都期待遇见小王子这一次,我很开心,因为《我要上天的那一一晚》带我畅游了一个童真的夜晚,给我寒夜里最大的温暖。这一晚,没有白来。下一晚,继续关注、继续支持。感谢所有有梦有爱的人们。

2010年12月28日 星期二

我要上天的那一晚 劇評 3 满场的玫瑰和一只小羊


整场的布景:白色的地,白色的幕布,白色的小盒子。座位上,安静的放着一张明信片和一张红色的纸。话剧一开场,4位身着一身黑色服装的演员,手上拿着红色的纸,红色和黑色对比显得格外的分明,尤其是在背景全白的情况下。演员们带着大家一起折“玫瑰”,“玫瑰”着实让大家期待了一番,只是每个人折出来的效果都不太一样,我是怎么看自己的这朵都不像玫瑰…当然,演员们说这玫瑰也是话剧的道具,满心期待ing~ 《小王子》看过一遍配图版的,老实说看的时候确实没看明白,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幼稚”的作品,却受到了那么多人的追捧。我这个“唤醒式”记忆,被演员们唤醒了内容。一个自称是长大后的“我”既是演员,也是独白。随着他的“独白”,故事开始。就当说到小时候的“我”画了蛇吃大象后,突然有个小朋友上台,着实让大家眼前一惊,原来这个小演员是小时候的“我”。长大后的“我”的男生的嗓音真好听,很轻柔的,让人觉得很温馨,很暖,尤其是配合这个故事,整体提升。小时候的“我”的小演员,真可爱,年龄不大却不怯场,虽然整晚都没有对话,但是每个动作足以说明想要表达的情绪。 小王子带着“我”飞的时候,用配乐穿插,自弹自唱,曲子和歌词应该是自己编写的,这个要大大的赞一下,嘿嘿~每到一个新的星球,演员们都会在白色的幕布上画上色彩,尽管每次都用两个色彩,但还是显得很单调,直到画满5个星球,整体的色彩,不再单一。为了画画和音乐的配合,导致4个“过门”太单一,重复的动作、重复的音乐、场上的杂乱。尽管道具稍显简陋,但是演员们卖力的表演。但是,这样的创作也算是一个突破。最大的遗憾,就是使用后道具的处理,我看到画满了图画的幕布被遗弃在了垃圾桶,还有流落到了胡同里的。 当最后达到花匠的玫瑰园的时候,大家手里的玫瑰花就是园子里花。小王子终于放心的把小羊和玫瑰花放在一起了。《小王子》不仅仅是送给小朋友们的作品,更多是给我们这些迷失了方向的所谓大人们。或许小朋友们很容易明白为什么“我”小时候要画“蛇吞大象”,为什么小王子说玫瑰花和小羊不能养在一起,等等。虽然还不是专业的演员,但是他们给大家带来了温馨的一夜,还是在2011年的伊始,所以,总有一天他们都会成为专业的演员,加油!分享 1 顶

2010年12月2日 星期四

葛多導演陳飛歷 最新作品<<我要上天的那一晚>>


我常常想,没有人永远童真,可是永远有人童真。没有人永远童真,可是我们可以永远保持一份纯真的童心。没有人永远童真,可是我们对童真的渴望永远。永远的童话我们永远去读。 导演的话: 这部戏要送给爱幻想,喜欢做梦,相信童话和爱的人们。也许你曾经在现实中迷失了自己的梦想,也许你不再相信自己付出的努力,也许你觉得自己将要随波逐流。但在这个戏里我们要带着你飞到另一个只有梦想和爱的星球上去。这就是我要上天的那一晚。 2010年12月31日,我要上天的那一晚,你会来吗?  出 品 人:刘世勋  导 演:陈飞歷  副 导 演:张迪  表 演:王伟诚 张迪 李林忆 金灿  制 作:韩雨樵  统 筹:何平 演出时间:2010年12月31日~2011年1月1日 19:30 演出地点:蓬蒿剧场 北京市东城区东棉花胡同35号(中央戏剧学院正门向东100米) 票价:50元 订票电话:010-64006472 15011361808 400-610-3721 网络购票请登录大麦网

2010年12月1日 星期三

戲評 --澳門看戲:《漂流者》


澳門看戲:《漂流者》演出:葛多藝術會時間:2010/11/20,20:00 地點:澳門祐漢第四街牡丹樓旁休憩區 第十屆澳門藝穗節的作品之一,原作劇本是張達明的《圍板外》。當晚看完足跡的《龍田戲班興亡錄》,以為已夜,原來才七點多,搭公車到祐漢區,還夠時間吃碗雲吞麵。吃完一行人走路到一社區中庭廣場,三面圍著集中式公寓民宅,小廣場中有植栽、有花壇、有涼亭、有座椅。圍著涼亭區架起燈光音響,披掛上各式雜物,周圍放兩圈塑膠椅--原來,這就是表演空間。澳門的環境劇場每每令我驚奇不已,總是在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方,發生故事。 雜物堆積處是三名流浪漢的窩。演出就在萬家燈火底下,從陽台也看得到各家的晾衣和私物。戲開場幾分鐘後,我看到後面一戶人家把窗關上、窗簾拉上--似乎沒人想做特別包廂區的觀眾。突然一條野狗跑進表演區,鬼混了兩下才走開。背後人來來去去。演員丟一隻鞋子出去,恰巧丟中一個路過的人。不知甚麼時候,我身後又站了兩排觀眾。一仰頭,月亮就掛在頭上。這就是環境劇場的氣味。 流浪漢之間,理所當然盡是雞鳴狗盜的事件:拾荒的李三聲稱不見了一雙咖啡色皮鞋,瘋瘋忿忿找鞋。高個子黎Peter原本是舞場經理,不知道怎麼了他失去賣相後,落得一無所有。最年輕的陳強會彈吉他,因彈吉他沒出息考賭場,又老考不上,母親死後他開始流落街頭,搞不清人生要的是甚麼;然奇特的是,夾纏在瘋話之間不時出現有關於賭場、填海、煙火秀、蓋大樓的高明雋語;彷彿這群被放逐在都市邊緣的漂流者,才是真正清醒的人,對城市經濟、土地政策、環境生態、預算分配等問題冷靜無偽的觀察,具有真知灼見。這點頗似台灣海筆子帳篷劇系列,有種集神聖與猥瑣於一的詩意。 空間運用也頗見巧思,利用公共空間原有的地形變化--涼亭、柱子、欄杆、公園椅、階梯等--走位和進出,以及街頭常見的棄物--竹籮、推車、瓶罐、舊報紙--作為道具,渾然天成。當投影打在涼亭頂上,一個想像的世界驀然在寫實的空間展開。角色穿過觀眾群到「對面」買春去,還有化身為財神爺和土地公,為城市在經濟發展和環境淪喪的兩難中做辯證,虛虛實實轉換著符號或象徵。 我對澳門的公共政策不熟悉,無法判斷說得對錯;對部分情節也不是理解得很清楚。因為劇中講廣東話,全賴兩俊在我耳朵旁幫我即席翻譯,我才能一路摸索到劇情。然看著看著,突然陳強拿起吉他唱陳奕迅的「今天只做一件事」,我淚就滾了下來。兩俊笑我:你神經病!我翻得這麼破你還能哭! 也許超越語言,是某種形象打動了我吧。在內心深處說不定也住著一個流浪漢,儘管議論囂囂,到底無人聞問,一貧如洗,自在於邊緣,不時懷疑自己根本無能撼動甚麼,懷疑自己那點思辯的力量或許只是幻象,魂魄、精神、存在俱為幻象……。 原文出自 :http://coolmoonintaiwan.blogspot.com/2010/12/blog-post_03.html

2010年11月2日 星期二

《漂流者》排練日記之湊熱鬧篇


再一天就是《漂流者》的真正演出了,心情是緊張緊張啊~今天終於算是連排了一次~哈,重重的感受了環境劇場的特性,就是~演得好,觀眾就會坐下來,只要有一刻不知在干啥,就會離席!回家看連續劇更好~所以和在劇院中的演出分別很大,很現實的即場反應~同時,亦因這樣就覺得特別有趣~今天連排時,我們成功的吸引了附近某部份叔叔阿E們停下腳步觀看(在這個時候,我們迅速的派發傳單做宣傳,哈哈)有共鳴時,叔叔阿E會大聲說“就是嘛”~不明白時,他們會問“你們在干麼?” 演出時,他們會大聲的講電話~最搞笑是有個叔叔問“他是不是瘋了~?” 哈哈!所以11月20﹣21日,我們都要好好加油~和叔叔阿E來個活生生的交流啊~~~!!!!

2010年10月28日 星期四

葛多藝術會參與第十屆澳門城巿藝穂節《漂流者》


葛多藝術會參與第十屆澳門城巿藝穂節 一起發掘城巿空間齊來探索人,生活,與空間的關係 《漂流者》改編自《圍板外》(張達明著)創作及演出者:陳安琪,蔡穎鋒,吳璟賢*,蔡恆斌(*承蒙澳門演藝學院戲劇學校批準參與演出)日期:11月20﹣21日時間:晚上8時地點 :祐漢第4街牡丹樓旁的休憩區此演出為免費劇目,等著你們一起來參與!! 是次演出特選了一個在舊區的居民休憩區,有時可看到有人來人往的,有時又可看到有駐足聊天的情境。這個空間正好不大不少,附近的舊樓樓群亦將清拆重建。雖然沒有新式的健身設施,但少不得有讓小孩們樂而忘返的兒童玩樂設施。在這樣的空間上演著三個流浪漢的故事,對於四海為家他們來說,這裏是個豪宅區。以下為演出地點的地圖,請好好找啊~ 只要沿著黃金商場一直走,就可以找到了~查詢電話:66318193(陳小姐) 11月20及21晚上8時,祐漢第4街牡丹樓旁的休憩區一起來看看漂流者的踪跡吧!

2010年9月9日 星期四

《芳草校園》——淡然細膩 心思之作


《芳草校園》——淡然細膩 心思之作 天 兒 《芳草校園》——淡然細膩 心思之作 電視廣吿以“平嘢無好”作為標語,一般消費者均以名牌掛帥,在澳門上演多場的“名牌”製作,觀衆排隊也買不到票、甚至連網上黃牛票也搶着要的風氣下,八月二十六日於澳門塔石廣場靑少年展藝館,看了場免費取票的劇戲,由張奕錡執導,葛多藝術會主辦,古天農編劇的作品《芳草校園》,首場的“免費劇場”已有九成的入座率。 能容納約五十名觀衆的表演廳內,舞台比較狹小,整個表演廳兩側合共有六扇門(左、右各三扇),門上反光玻璃不時於表演期間反射舞台的燈光,使觀衆分心。狹小的舞台設在劇場前的中間位置,只有舞台後垂掛布簾,左、右兩側孤伶伶地空蕩着,任由光線穿透,而使射燈的光線同時散佈於舞台外側,令觀衆目光未能集中。但留意到兩側舞場上方的天花板,根本沒設有可以掛簾的路軌,明白此等是劇場本身設施問題,但若能以隔板或黑色布簾遮擋,於舞台視覺上會收到更好效果。 劇本設有多個笑位,演員不刻意的經營令笑點顯得份外窩心,使觀衆會心微笑。《芳草校園》改編自眞人眞事,講述西貢高塘村的誘善學校只剩下一個學生,同時校董、校長,新來的老師各一名。劇中校長注重敎學生做人的道理,而凌老師初時着重校內管敎方式,所有事依循規矩。兩個角色初時有明顯衝突,劇情中後段,凌老師開始融合校長的敎學方法,此等心理變化中在劇中較重要,在演繹上惜未能突顯。 演員主要以舞台右側第二扇門(在劇場中間位置)作出入口通道。唯此通道側正正設在第一排觀衆(坐着伸直腳可及)與舞台中間,儘管此通路亦有融合戲份,如小花的愛犬lily就在此門外,小花不時會在此門出入,以探看lily情況,唯在觀衆欣賞戲劇角度而言則顯得礙眼。除此以外,其中一幕講述小花剛採了山果,拿去清洗後請凌老師食的一幕,小花以舞台左側的一扇門作出入口,但只站在門前,未看到她有“清洗”的動作,只是回頭看凌老師並帶點“等埋位”的感覺,由於此門前“坦蕩蕩”沒有遮掩,以此門作出入口有點不妥當。 演員中飾演梁小花的梁芷恩、鄭校長胡宏堅與凌老師霍嘉珩演技成熟,小花的活潑跳脫,演活了在鄕村就讀小學,帶點頑皮及家中獨女的性格;鄭校長敎導至最後一個學生的用心、溫柔,觸動人心的對白“細路仔梗係唔明我哋大人,但係我哋大人可以明白細路仔,因為我哋做過細路仔,但係佢未做過大人”;而凌老師的嚴厲與鄭校長的仁慈則有強烈對比,使兩者角色或更為立體。凌老師不論眼神以及身體上的演繹,戲味甚濃,不需要言語的演繹,也能細味角色的嚴肅。 劇本間場較多,播放小花讀信的聲帶,再配合多媒體的形式作間場位,主題曲於每個間場時均以不同的編曲方式演繹,顯見心思,完場後音樂旋律長留腦海,久久不散,若以挑剔的角度,小花讀信的節奏稍快,有少許咬字讀音不清,但語調及情感甚具渲染力,觀衆單憑聲音演繹也能精準接收讀信者的情感。唯信中太多“他”字,沒有字幕的情況下,“他”令觀衆難以分辨。而多媒體則相對略欠心思,大多以滑行的馬路、海等作背景,未能直接與劇情聯繫。 一連六場的《芳草校園》,對觀衆而言絕對是超値的作品,儘管整體演出仍有砂石,場地設施不盡如人意,但演員情感上淡然細膩的推進與渲染、角色處理,以及整體製作上所花的心思,値得觀衆連連掌聲的回報。 天 兒 原文出自澳門日報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0-09/09/content_507108.htm

2010年8月31日 星期二

《芳草校園》觀後感


《芳草校園》觀後感

周樹利


《芳草校園》觀後感

看葛多藝術會演出的校園劇《芳草校園》,我看到了本地新一代戲劇愛好者的成長。

看戲前,以為《芳草》一劇寫的是校園生活,由年輕人演繹校園故事,演來定必得心應手,難度不大。但幕啟後我即發現台上演員正接受着頗大的挑戰,四位大中學生所扮演的人物,除一位中學生飾演六年級學生較為“對口”外,其他演員全部都扮演着中、壯年人的角色(母親、校董、校長及年邁老師)。靑少年演中、壯及老年人,憑的是觀察、分析與模仿而缺少了親身的經歷和體驗,其所扮演的人物總是會演不出成年人的那種韻味。看《芳草》,我更難消除這種偏見。五位演員、兩位導演都不算是劇壇新秀,過半數現正接受系統的演藝訓練。劇場上我看到了演出者的功力,也感受到演出者的誠意,若整體上說點個人的觀感,我認為飾演老師的霍嘉珩表現得相當穩重,也能散發出一點行將退休的長者的風塵味;而飾演小學生的中學生梁芷恩,很有演戲天份,倘能努力進取、虛心學習,前途無可限量。

《芳草》一劇在塔石廣場靑少年展藝館上演。演出在一舊建築物的大廳進行。大廳樓底不高,面積約有千餘呎,除掉四、五十個觀衆席,餘下小半個客廳便是舞台,舞台有時用作課室兼“禮堂”,觀衆便需發揮其想像力才領會故事發生的所在地。舞台與觀衆席的狹小空間,用作是敎師、校長的辦公地方。當他倆站着交談時,觀衆看到他們在做對手戲,但當他們坐着交談時,觀衆就只能在聽“播音劇”了。看着這群年輕戲劇愛好者在如此簡陋的場地上演戲,我禁不住深深地一再嘆氣:我們的大衆演藝場所與我們的大衆體育場所的數量實在是太不成比例了!

《芳草》是齣寫實正劇,場次不少,但劇情則嫌有點平鋪直叙,等到故事的主要人物在舞台上擦出火花、正面交鋒時,觀衆卻要先看六場叙事式的校園生活介紹(不少還是女主角在讀信、讀作文再配上音樂及熒幕動畫作陪襯的)。

《芳草》一劇的導演經驗是排演短劇及名著選段時積累下來的,相信這些經驗對這次其能四平八穩地執導歷時較長的《芳草》不無幫助。能多給本地新晉導演執導的機會,來日我們就毋須每演長劇必禮下於人了。

最後,雞蛋裡挑點骨頭,向此劇的導演提點意見:此劇的女主角與愛犬形影不離,眞的寵物難登台亮相,但狗隻的吠聲效果仍是不可少的,除非劇情上先向觀衆交代小主人的寵物是啞的!

周樹利


原文出自澳門日報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0-08/31/content_503912

2010年8月25日 星期三

票值與價值


今年的音樂節在月初甫一開售,數場熱門的門票便於頃刻售罄,當中不乏高價門票,但見觀眾仍是樂此不疲地排隊輪候,可見高質素的藝術表演,就算設定較高門檻的票值,似乎也不減觀眾的熱情。倒是不禁教人疑惑:門票的定價,便是決定演出水平高低的參考指標?


  翻閱演出團隊的資歷、過往曾否有傑出之作、或是某某知名的表演者等等,普遍用以衡量票值與演出的價值參考,各式其色。可是,這套標準在澳門上演的本地演藝作品似乎便派不上用場,以澳門文化中心為例,在綜合劇院的最高票值一般為澳門幣一百元多元,小劇院則多以澳門幣六十元作為上限,這種舊有的「場館-票值」決定論,至今仍是本地的獨有文化之一;諸如澳門青年劇團、曉角劇社、澳門劇社、戲劇農莊等具有相當資歷的戲劇團體,在上述兩場地的節目票價也鮮見突破上限,反觀那些外購節目如「華麗上班一族」則是每每從澳門幣二百元起跳……。筆者並不質疑本地觀眾的觀演水平,只是替本地製作不值,也想對各本地藝團說句:今時今日,本地節目已不再需要以低票值來確保票房和吸引觀眾,因為他們都是有水平的。難道大家都不曾發覺,已經多久沒聽到朋友說「在澳門看演出,要買票的嗎?」這句荒謬的話語嗎?



  側聞葛多藝術會將於月底上演的「芳草校園」,由於場地乃政府機構屬下單位,因此門票是不許發售,只能免費索取。此舉著實為他們增添不少憂慮,因為縱使門票已經索取一空,但不需以金錢付出而得來的門票,往往會有「到時有其他節目便不去」的後備心態,既讓演出團體擔心、也難以準確計算正式公演時的觀眾人數。作為一套由香港名編劇撰寫的校園戲劇,也集合了本地新晉的燈光、音樂、化妝、舞台和服裝設計的班底,雖然演員多是新鮮人,但預期演出亦將具有一定水準。可是「零」票值的門票,又是否已經為此劇的價值劃上一個等號?如是,那將會大大影響日後其它演出單位對進駐政府場地演出的信心吧?若否,已經索票便會到場觀賞的觀眾,將是可以獲得更大的得著。因為一場只需付出時間的觀演,可以獲得無法以票值估許的心靈教育,「芳草校園」似乎不單是一場對民間藝團與政府機構合作的首次試煉,也是肩負著釋清本地節目的「票值」與「價值」的吊詭迷思。



原文出自 :http://mypaper.pchome.com.tw/mansi/post/1321339265

2010年8月17日 星期二

葛多藝術會的“芳草校園”


葛多藝術會的“芳草校園” 文 思 葛多藝術會的“芳草校園” 暑假尚有半個月便完結,但本地的劇場活動仍一浪接一浪。諸如戲劇農莊的黑盒劇場系列、曉角劇社的新晉導演系列,都讓喜愛劇場的觀衆,在餘下的半個月暑假裡,觀劇計劃排得密麻麻。而甚為活躍的葛多藝術會亦馬不停蹄,繼本月上旬演出原創劇作《日落是我對你的感覺》後,月底將會在塔石廣場的青少年展藝館上演由香港中英劇團古天農編寫的著名校園戲劇《芳草校園》。 《芳草校園》一九九四年於香港首演,大受歡迎,在往後的十年間兩度重演,仍舊叫人熱淚盈眶。《芳草校園》的角色人物雖然不多,只有一名刁蠻的小六女生、身兼多職的熱誠校長、來自市區的古板教師、目不識丁的校董,以及靈巧聰敏的小犬,但四人一犬,卻帶出一一個溫馨感人的校園故事:畢業禮舉行的一天,也是學校光榮結業的日子,頃刻的歡笑與別離,讓觀衆悲喜交集。 環顧最近本地推出的劇種,婚姻情變、戀人反目、顛覆倫常的題材大行其道,雖然每每能產生激烈的戲劇衝突,但隨後要消化其意思,總需花上不少力氣。今次《芳草校園》的上演,葛多藝術會一衆年輕演員胡宏堅、霍嘉珩、梁芷恩、蘇淑穎及何東泰在導演張奕錡的帶領下,希望能為現時的戲劇氛圍帶出一種清新氣息,也許內裡並沒有呼天搶地的叫喊,但要突出純真關愛、互勵互勉的師生情誼,卻往往是對導演和演員詮釋能力的一種艱辛的考驗。 在“成績先決”的競爭世代裡,老師與學生的關係已變得疏離,為着爭取最高的分數、最優異的表現,兩者各自忙得不可開交,又豈有空閒時間聊天談心?《芳草校園》特意安排在今年暑假排演,正是希望能讓師生在忙碌的生活裡,抽出那麼的一點時間,重新發現那份似是即將消失、其實卻只是被埋於心底卻不自知的一份感覺——愛師敬師、關愛護學。 (註:《芳草校園》合共演出六場(八月二十六日、二十七日、二十八日及二十九日),門票現已於青少年展藝館、牛房倉庫、邊度有書及窮空間等地方免費派發,詳請可致電63081136,與張小姐聯絡。) 文 思 原文出自澳門日報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0-08/16/content_498566.htm

三百六十日長是落日時



細看《日落是我對你的感覺》(下簡稱《日》)的宣傳畫:小船靜靜流淌江河上,江面映照著淡淡夕紅,使在遠方正緩緩降下的落日,顯得特別「刺眼」。以「刺眼」形容令人心生眷戀的日落美景,當然有違貼切;但許在劇中女主角怡君眼裏,嫣紅的落日異常刺眼,卻正正道出她心內灰暗的鬱結。觀眾至此或未便想到,這日落的意象,是對時間和愛情的無聲拷問。 回想現實,多少情侶曾於殺那絢麗的日落下起誓?但當絢爛歸於平淡,隨著日落日出時間徐徐流逝,戀人間或會打從心底問對方:「明天你是否依然愛我?」而怡君便似是在「明知道承諾不似會有兌現一日」的失望下,成此色調暮沉的畫作---《日落是我對你的感覺》。以此觀之,觀眾便不難重新感受怡君所繪的畫中意象:以「日落」為題,寓意光陰一寸一寸溜走,對承諾的等待,變成一條不斷在江中打轉的小船,船上的人或按捺不住問划槳的那位:到底何去何從?但那心裏有數的「答案」,才是最該提出卻不敢面對的「問題」:如果愛已趨於日落,我為何還如此執著地愛你? 一. 愛是相互並存的感覺 《日》甫開場,觀眾便透過另一位女主角雅婷的獨白,得知怡君有著無比固執的性格,常因作畫而獨處房內,逾半月不出門;每有新作完成,也只興奮地衝出房門,與雅婷來一下擁抱,隨即又為其他原因奪門而去。透過這一去一來的動靜,配合二人在戲劇開首,先後各自面向觀眾訴說的獨白,觀眾能隱隱然覺察到二人的關係欠缺溝通。編導於此巧妙地以一方獨成畫作的興奮,突顯雙方關係的貌合神離,同時揭示愛情表面歡愉下的虛空,緣於彼此心靈上欠缺分享,甚而拒絕溝通。 「拒絕溝通」非僅止於開場時感受到的「隔絕」氣氛。導致雙方溝通障礙重重,卻是由於怡君對雅婷強烈的佔有慾。「佔有」的觀念,會産生奴役、指使、虐待,而將雙方溝通的管道切斷。這是著名心理學家弗洛姆(Erich Fromm)在其分析愛情的小書《愛的藝術》裏非常有價值的思想。但怎樣去指使對方呢?編導於開首便以怡君一再催迫雅婷為其買杯麵,向觀眾預示雙方的「主奴關係」;及後怡君用同一方法迫使雅婷答應與之共赴荷蘭成婚,指使者角色便更為突顯。 於此而有共鳴的觀眾或會反躬自問:因為太愛而要佔有對方,難道有錯?弗洛母認為愛並非佔有(To have),而是互相並存(To be)的感覺。故單從劇名《日》分析,觀眾便能清楚得知,那心心相印、相互並存的愛的感覺從沒發生。因為弗洛姆注意到,現代人的佔有觀念十分濃厚,喜歡用容易被左腦處理的名詞來思考。例如把思考(或所愛)的對象化為名詞「日落」;對此我們可有另一種解讀:我對你「有」一種日落的感覺。人類的佔有觀念,很可能與此有關。不但只要佔有金錢財寶,連「感覺」都要佔有。當怡君說:「我擔心,如果我甚麼都不做,只會讓時間摧毀一切美好的事情。我一定會後悔!」雅婷於是心軟勉強答應結婚;殊不知,這是佔有/被佔有關係的開端,亦是雙方痛苦的根源。 二. 佔有的相反是軟弱 如此執著想去佔有對方,怡君似要盡用一切去測試雅婷的愛,把雙方都弄得既苦且忙,終讓自己被巨浪般的無力感所吞噬。她所繪畫的「日落」,便有「握不住」的感覺。當觀眾分別從兩位主角在心理咨詢一環所述說的獨白裏,得知怡君由最初愛上雅婷,便不斷寫下沒有寄出的信;而後以畫代信,在房內獨個兒畫下一幅幅《日落》;再後來和雅婷住在一起,亦常常躲在房內或借故出走。觀眾所能感受到的只是怡君的一顆心在強烈跳動。顯然,怡君一直害怕面對「佔有不了對方」的失落;而失落,總是把情緒發泄在別人身上的最佳理由。觀眾便看到怡君力數雅婷不是,或批評對方至體無完膚,然而,激烈的言行舉動只會暴露了這個人是在逃避該負的責任。 究竟怡君在逃避甚麼?因何沒完沒了在畫《日落》?假如佔有的相反不是空虛,而失落也並不使人空虛,日落的感覺因何而來?所謂「失落」,是一種很慘的感覺。無論所失去的是甚麼,忽如其來的痛楚,令人難以忍受。由此觀之,愛情的失落如同莎翁所描述的「永夜」一樣,非要有一番經歷始能體味。而怡君的「日落」卻只存於「日出」與「永夜」之間,進退無力,欠缺對愛情的參與和推動,這是軟弱,和空虛失落等只是一線之隔。所以要堅強,此需以覺悟為後盾。明白的人,永不空虛,即使三百六十天都是日落時分。 三. 上下求索成新我 本來,這是詩人龔自珍於落弟時,賞花觀花而生的抒懷暢想。想那樹上不斷的落花並非無情,卻壯美如雨般落下更新更好的花,要讓「三百六十日長是落花時」。這「落花」的領悟若放在怡君對愛情趨於「落日」的心情,自能提供一種向上的動力。但要如何領悟?編導於是安排二人在高中闊別後重遇。當雅婷某日出現在怡君門口,她就像從一條靜靜小河飄然而至的花瓣。怡君蹲下身,搯起一勺;花的香味仍然留在勺裏,令她歡喜異常,就像知己重逢那樣。這一種感覺,主角二人是非常明白的。當怡君說:「我很擔心,你隨時準備離開。」她想要把眼下的幸福永遠抓牢不放。但這只不過是「覺悟」的前奏。 因為,下一階段,那瓢水就打翻了。一次爭吵,雅婷離開了,怡君因意外視力嚴重受損。絕對圓滿,頓成絕對虛空,日落依舊只是日落。如果劇終於此,戲的意境便無法推進,落入老套的重複結構。是故,劇情讓二人再次在台北相逢,而這次編導聰明地安排,依舊突顯二人南轅北轍的愛情觀,而那瓢水也可能再多翻一次;只是,怡君開始懂得對愛情放下執著,上下求索,願意像沖泡咖啡一樣,為愛情細細澆注熱水,讓咖啡(對方)的油分和香甜滿溢杯的內外。觀眾於此或可領悟,在愛情長河裏,時間或許無法改變甚麼,時間或許能摧毀一切;而唯一永恆不變的,是人亦可以不斷創造新我!愛不是佔有,而是共同參與和創造。 原文出自 :http://www.facebook.com/?ref=home#!/note.php?note_id=461615564953&id=870595563&ref=mf

2010年8月6日 星期五

<芳草校園>>葛多暑期作品


演出地點:塔石廣場青少年展藝館
演出日期:2010年8月26日(四)、28日(六)、29日(日)
由2010年8月1日起, 門票可於青少年展藝館、牛房倉庫、邊度有書及窮空間免費索取
票務查詢:6308 1136 張小姐

主辦:葛多藝術會
贊助:教育暨青年局
鳴謝:民政總署

演職員表:
編劇:古天農(香港)

監製:陳安琪
導演:張奕錡
副導演:張健怡
演員:胡宏堅 霍嘉珩 梁芷恩 蘇淑穎 何東泰
監製:陳安琪
統籌:楊樹清
舞台設計:林嘉碧
影片/燈光設計:克里斯
服裝設計:何潔華
音樂/音效設計:趙志強
平面設計:徐靈芝
攝影:陳德健

2010年7月31日 星期六

澳門新生代編劇黃庭熾


澳門新生代編劇黃庭熾
作為澳門新生代編劇,黃庭熾不覺得自己有甚麼優越的條件、甚麼特別的際遇,全憑一個“只要想寫就可以”的意念,就踏上了編劇之路。他自高二開始參與劇場製作,擔當過錄像設計、演員、導演、編劇等工作。由於“偏向個人工作”,所以熾仔喜歡擔當編劇,為了更深入的鑽研,他在澳門大學中文系畢業後便投考台北藝術大學劇本創作研究所。

在創作歷程上,熾仔受不同的劇作家影響,當中蕭伯納和阿勞伊對其影響尤甚。基於留學台灣的關係,熾仔有機會以“異鄉人”的身份感受台灣和澳門兩地的差異,因此對兩地的社會差異更為敏感,亦讓他對澳門人的身份認同更為強烈。他希望藉劇場創作探討澳門這個地方的問題,從而推動社會的改善,甚至透過作品去探討一些關乎澳門人的人性、社會之間的問題,以承擔編劇“社會關懷”的責任。

然而,熾仔發現澳門的編劇並不容易擔當,因為“編劇的創作沒有被呈現,作品就算不上真正的完成……而編劇是一個個人完成度高,群體完成度低的工作。”但澳門劇壇往往“沒有人會幫你導戲”,即使找到合作的導演,也會出現“呈現出來的作品都未必如心中所想”的情況,所以他偶然會選擇執導,使作品得以完成,同時亦慢慢學習放手讓創作團隊發揮。他更希望可以組一團人,一起討論出“長遠的目標發展,有中長期的合作關係,能夠與觀衆一起成長、一起尋找那個時期的滿足點。”在這種合作的環境下,他亦能夠熟悉團員的能力,根據他們的特性創作合適的劇本。

但是,理想往往“不是想完成就可完成,當中涉及太多人際關係上的溝通問題,亦要視乎機遇”。而從事藝術工作,往往就有許許多多的不確定性,大家都只能在機遇來臨前裝備自己,在機遇出現時緊緊把握。我們看到的熾仔,就是不斷在裝備着、等待着…… 。

到底熾仔之後會有甚麼境遇?我們未能知道。但他旅台回澳後第一個作品《日落是我對你的感覺》即將發表,他的境遇,可能亦因此改變。

(註:《日落是我對你的感覺》將於七月三十一日及八月一日下午三時及八時在曉角實驗室(漁翁街82-86號南豐工業大廈第一期12樓A座)上演,售票地點:牛房倉庫、邊度有書。)

周兆樺

原文出自澳門日報 :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0-07/24/content_490259.htm

2010年7月16日 星期五

2010青戲節朗誦單元 生之葬禮


活动时间:2010年9月18日 14:30~ 2010年9月18日 16:00 活动地点:北京市 朝阳区文化馆9剧场·TNT剧场报名截止:2010年9月17日 18:00 联系方式:嘉航 13810185818 活动费用: 宽委会授权活动 9月秘书长【爱在隔壁】嘉航、【爱在隔壁】Nancybaby 观演志愿者:【爱在隔壁】嘉航 联系方式:1381018581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有参加本活动的宽友,请先浏览“剧场文明观演”倡议活动http://event.cando360.com/event/24513.html,并在回复区留言确认。参与方式: 1、 点击“报名”,填写真实姓名,联系方式,以及参与人数以及外挂人数。 2、 本次观演30个名额,鼓励携带外挂(即未注册宽度网的朋友),参与人数和外挂人数请在活动报名位置说明。 3、 在本活动回复区,留下一个你想要对编剧提出的问题 4、 在上方“剧场文明观演”倡议活动页回复区留言,说出至少一个您在剧场所见过的“不文明现象”, 5、 承诺将按照“剧场文明观演”倡议活动的要求完成现场活动 剧目以及主创简介:《抽屉》(Drawer)剧情简介:一个老杀手在公路的尽头找到了一个柜子,拉开抽屉后,一个孩子从抽屉里钻了出来,并开始跟他玩一个不得不进行下去的游戏,但他没想到游戏的尽头是死亡… 编剧:冯媛 (中国优秀青年编剧)主要作品:【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锡兵】、【北京传说】、【僵尸公园】、【抽屉】《生之葬礼》(The Funeral for Living )剧情简介:从出生开始,我们就必须被安排参加各式各样的宴会或仪式。例如 :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谢师宴、成人礼、各种各样的生日会、尾牙、订婚、乔迁、婚礼、周年纪念、大寿等等....... 最后就到了葬礼。如果可以在人生必须参加的仪式清单上增加一项,而且能让身边的朋友及家人都永生难忘的仪式——我会选择“生之葬礼”。编剧:陈飞历(来自澳门,优秀青年戏剧导演,编剧,葛多艺术会创团成员之一。葛多艺术会会长。现为受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及澳门基金会资助赴北京修读戏剧系学生。毕业于澳门演艺学院,现就读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二年级。)主要作品:【等待钟声响】、【五碌葛2006唱好澳门】、【五碌葛2006唱好澳门之我爱澳门】、澳门艺穗节新世代实验剧场4in1【蓝色的天堂】、【粉色】、【澳门特产.五碌葛】、【不忠】、2009黑盒剧场系列。 主创人员过往作品剧评:冯媛,年轻的美女编剧,其作品曾为宽友耳熟能详,并在宽友之间广受好评,在宽度网上冯媛的《僵尸公园》共计39篇剧评,宽友综合评分高达4星半!《生之葬礼》曾在今年6月蓬蒿剧场“第一届小青藤蓬蒿联合喜剧周”上演出过。以下为这两部话剧的精彩剧评链接:《僵尸公园》:《僵尸公园》值得咂摸的一部戏——作者:戏惧人 http://critics.cando360.com/essay/31504.html 感悟爱与孤独——作者:小王sir http://critics.cando360.com/essay/31699.html 我也是走在上面的那头……——作者:胖猴儿张睿 http://critics.cando360.com/essay/31602.html 点评: “在一种极端的背景下,展现极端的人物性格,这个话剧是很不错的了,佩服编剧能够虚拟出这么多的情节,要是能再多些搞笑的成分就更好了,总之是一部不错的话剧,值得一看。”——by 《看僵尸了》伊面 “应该感谢编剧,让我们在麻木中清醒地感受了疼痛。”——by《<僵尸公园> 萧索在瑟瑟的冷冬》迪拜河(代发) “看过美女编剧的《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所以毫不犹豫地来看《僵尸公园》,才发现风格这个东东真的是变幻莫测不可捉摸。不过这两部很不同很不同的剧都会让人感觉到一种对温情的渴望和追求,也许这就是藏在很莫测很莫测的编剧心里的东东吧。相比之下,不得不说我超级稀饭《你》剧,虽然当时我的fellow spectators年龄估计都只有我的五分之一。我有点怀疑那些小小的脑袋能体会多少这其中的温情,但更多的是庆幸,因为我可以毫不费力地感受到那种温暖,那种赤裸裸的阳光普照般的人间温暖,让人心醉。”——by《黑暗孤单凄美绝望哀伤叛逆寂寞反抗伤痛之后的一缕阳光……能有多温暖?——<僵尸公园>》迪拜河《生之葬礼》: “一场自我重生的葬礼”——作者:曼尘 http://critics.cando360.com/essay/35223.html 不要等到葬礼时——作者:lily http://critics.cando360.com/essay/35238.html 生之葬礼给我的感受——作者:妮妮 http://critics.cando360.com/essay/35231.html 本次活动发起者,保留视实际情况调整活动内容安排的权利,保留本次活动的最终解释权。 原文出自 :http://event.cando360.com/event/24746.html

《日落是我對你的感覺》-- 荷蘭朝聖之旅


「是的,我們去了荷蘭;是因為手續比較簡單。她緊緊地抓住我的手,並不是因為她害怕,而是想將信心的力量傳給我;她擔心我的優柔寡斷吧。除了因為手續簡單,這還是一趟朝聖之旅──而朝聖的目的,是為了堅定信仰。嗯,像基督教的人受洗一樣。」 ──── 雅婷 同志戀人的聖地   荷蘭,全球首個承認同性婚姻的國家。 荷蘭同志於八十年代開始爭取婚姻權,當時法院通過讓同性伴侶訂立同居合約,而部份企業亦開始為同性伴侶提供已婚異性伴侶的福利。   至九十年代中,荷蘭國會通過成立商討同性戀者婚姻權的委員會,該委員會建議賦予同性戀伴侶結婚及領養子女的權利,雖然這建議引起社會很多論爭(以針對同性雙親對子女成長的影響為主),但最後都得以通過。至一九九八年,荷蘭通過「註冊伴侶條例」,賦予伴侶雙方相等於婚姻的權責,包括承擔互相供養的責任、享有共享財產以及繼承對方遺產的權利等,但卻不包括撫養及領養孩子的權利。   直至二○○一年,荷蘭於「公民法」中加入「婚姻合約可以由兩位異性或同性人士所訂立」之條文,使同性伴侶享有世俗婚姻的權利,讓荷蘭成為首個讓同性伴侶結婚的國家。 同性婚姻 千禧年後,承認同性婚姻的國家不斷加增。今年六月十一日,冰島議會便以全票贊成通過同性婚姻,並成為繼荷蘭、比利時、西班牙、加拿大、南非、挪威、瑞典及葡萄牙後,第九個承認同性婚姻的國家。 然而,當大家興高采烈慶祝同性婚姻的通過時,又有誰會反思婚姻的本質?婚姻,到底是承諾?認證?保障?激素?儀式?祭典?同志婚姻,到底與傳統婚姻有何差異?婚姻於他/她們,到底是感情的歷練?還是信仰的堅定? 演出資訊: 演出地點:曉角實驗室(漁翁街82號南豐工業大廈第一期12樓A) 演出日期:2010年7月31日(六) 15:00、20:00 2010年8月1日(日) 15:00、20:00 售票地點:牛房倉庫、邊度有書 票價:Mop40 (演出收益全數捐贈世界宣明會) 聯絡:葉小姐66507983 演職員: 監制:許國權、陳飛歷 助理監制:陳安琪 編劇:黃庭熾 導演:莫家豪 演員:莫群莊、李思思 執行製作:陳嘉宜、葉玉君、楊彬、周兆樺(香港) 戲劇顧問:周兆樺(香港) 舞台設計:許曉宜(台灣) 舞台技術:莫家豪 服裝設計:吳惠賢 音樂及音效設計:葉芃(台灣) 美術設計/繪畫創作:樊燕君 平面設計:游以德(台灣)

2010年7月9日 星期五

《日落是我對你的感覺》


活動簡介 曉角、葛多聯手打造學院派演出季第二波 澳門新生代編劇黃庭熾作品《日落是我對你的感覺》時間,讓愛情變質?還是,曝露了愛情的本質? 那一天, 她懷著滿滿的興奮來到荷蘭註冊, 感覺只有一個人在戀愛… 那一天, 她懷著纍纍的重擔來到荷蘭朝聖, 感覺愛情如斯沉重… 《日落是我對你的感覺》是關於兩個女子的愛情故事。相愛的她和她,經歷了一段又一段的回憶,但時間似乎促成二人無形的隔膜──相處的日子愈是長久,心靈的距離愈是疏遠。到底,是時間讓愛情變質?還是暴露了愛情的本質? 愛情到底是甚麼?一次荷蘭結婚之旅,終於揭開這雙戀人南轅北轍的愛情觀,把關係推至瓶頸,這次的「揭開」能否讓二人破冰?抑或讓二人掉進深谷?相遇而難相知、相愛而難相近的她和她能否走到最後?還是已經到了盡頭? 演出地點:曉角實驗室(漁翁街82號南豐工業大廈第一期12樓A) 演出日期:2010年7月31(六) 15:00、20:00 2010年8月1日(日) 15:00、20:00 售票地點:牛房倉庫、邊度有書票價:Mop40 聯絡:葉小姐66507983 * 演出收益全數捐贈世界宣明會 演職員表監制:許國權、陳飛歷 助理監制:陳安琪編劇:黃庭熾導演:莫家豪演員:莫群莊、李思思執行製作:陳嘉宜、葉玉君、楊彬、周兆樺(香港) 戲劇顧問:周兆樺(香港) 舞台設計:許曉宜(台灣) 燈光設計:蔡旻珊(台灣) 服裝設計:吳惠賢音樂及音效設計:葉芃(台灣) 美術設計/繪畫創作:樊燕君平面設計:游以德(台灣)

2010年7月8日 星期四

<生之葬禮>>劇評8 推荐做儿女的都来看看这部戏


我一直都很喜欢蓬蒿剧场,感觉这里的氛围很好,而且就我在蓬蒿观看过的这些戏来看,在蓬蒿上演的戏还是比较有保障的。这次蓬蒿剧场有活动,俺当然不能错过啦! 这次演出的道具很简单,就是两个正方形的矮柜子摆在舞台的中间。演出开始的比较随意,男主角上台后跟先大家闲聊,聊着聊着才开始入戏。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开始,不过我觉得这样的闲聊,使观众很容易被男主角带入戏中。关于这一段起初我以为这个男主角是主持人呢,因为有好几次在蓬蒿看戏,都会有个主持人在戏开始前给大家介绍一下戏。 戏讲述的是一段关于父与子之间的故事,叙述得很真实,不矫情,后来才知道这是导演的亲身经历。在我的生活中就遇见过类似的父子,爷俩走个面对面可能都不会互相搭理。我在看戏的时候真想请我的这位朋友也能看看这戏,改善一下他和他父亲之间的冷漠关系。我觉得B仔很幸运,至少比我的另一朋友的朋友要幸运。我的这位女性朋友与自己的母亲常年不说一句话。有一天,她的母亲病了,病得很重,不治之症。我的这位朋友还每天没心没肺像个没事人一样呢。邻居看不过去了,对她说:你还不对你妈好点?这句话有如醍醐灌顶,她终于彻悟了。当天晚上,她母亲在洗澡的时候,她主动帮母亲搓澡。给母亲搓澡后,她躲在自己的房间里偷偷地哭了一晚上,因为她突然发现她已经没有什么机会再给母亲搓澡了。一周后她的母亲去世了。 我在看戏的时候就在想,真的有很多的儿女都应该来看看这部戏,不要等到失去的时候才大彻大悟。B仔的父亲不是完人,有很多的毛病,有些毛病也许真的不能让人容忍,但是他终究是B仔的父亲,这之间的亲情是剪不断理还乱的。 很喜欢B仔一大段一大段的自述,还有无实物一人分饰两角的演绎。演员的舞蹈功底不错,看身材估计是练家子出身,那段表达情绪的舞蹈演绎很有感染力。齐哥憨憨的给人感觉也不错。 真的希望这戏能继续演下去,如果能让看到这个戏的儿女们能够稍有醒悟也算是大善了。 原文出自:http://critics.cando360.com/essay/35316.html

2010年7月4日 星期日

<生之葬禮>>劇評8 一场冰冷的葬礼~!


去看剧前,天很闷,相当的闷,像人生一样的闷! 首届小青藤蓬蒿联合戏剧周,又一个全新的概念! “戏剧是自由的” 一部学生话剧,一部学生作品。一个真实改编的故事。 從出生開始 , 我們就必須被安排參加各式各樣的宴會或儀式。例如 : 滿月酒 , 百天 , 開學典禮 , 畢業典禮 , 謝師宴 , 狀元晚 , 成人禮 , 各種各樣的生日會 , 尾牙 , 春銘 , 訂婚 , 僑遷 , 婚禮 , 周年記念 , 銀婚 ,金婚 , 鑽石婚 , 大壽等等....... 最後就到了葬禮。假如可以在人生必須參加的儀式清單上添加一項,而且能讓身邊的冤家及家人都永生難忘的儀式-我會選擇“生之葬禮”。 一个平凡、平淡、和平铺的叙述、即将开启你“生之葬禮”的旅程。 男演员用聊天的方式开始了他的表演,开始了他长达一个小时的平铺直叙,中间穿插着他对童年的回忆与憧憬。童年的那段表演也赢得了观众最多的掌声!道具说实在的很多人会喜欢。 他开场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在坐的每一位观众谁参加过葬礼”这是一个伏笔。一个有些人会认为是震撼结局的伏笔。 他要讲述的故事是要从他七哥的父亲的葬礼开始,这样才能捋清楚他和他父亲的关系。多么复杂的叙述啊,不其实很简单。 他在他七哥的葬礼做了一个梦,来追述他与他父亲的关系。等梦醒来,他想拉近与父亲的关系。但当幸福将要来临的那一刻,所有的观众一同参加了为他父亲举行的葬礼! 一个简单的葡式澳述,一个真实改编的故事。让我们一同经历了人间最悲惨的瞬间。但也反映出两地文化的差异,有可能B仔所经历的,正是现在90后所面临的问题。这些深刻的社会现象在这里没必要反映,也没必要揭发,但更多的是值得深思。。。 在表演中很多的场景,很多的台词,都可以追忆出你对童年的回忆,你曾经过去的影子,你是否伤害过爱你的人,你是否关心过你身边的人。还是那句老话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话剧结束后,我旁边的MM留下了眼泪,经过生之葬礼的洗礼后对待身边的爱你又会有怎么的变化那! 总之《生之葬礼》夏日里的一缕清泉,情感小力作。 演员不给力,七个很给力,灯光音乐不给力,剧本舞台设计很给力! 原文出自 :http://critics.cando360.com/essay/35293.html

2010年7月2日 星期五

<生之葬禮>>劇評 7 别忘了 最爱的人...


蓬蒿的小剧场,有个说法”戏剧是自由的”,而现在开展的小青藤戏剧周,就是这样…中戏学子自由发挥,而且开幕的生之葬礼就那样打动我心…. 每个人出生后都在走向死亡,都要参加数不清仪式,为别人,为自己….最后总是忽略了什么,比如最最身边的人,总以为还有时间爱你,可是总是过的那么快..古人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些故事是经常发生的…. 澳门的中戏同学选择了这样一个题材,常常一个人在台上的表演运用的各种技巧相当自如…. 父亲有很多”不对”的地方,没有管自己,如今他老了,还是在朋友的提示下,给远在北欧的他打了电话,人生中最后一个电话,下次再见却是在花丛中….. ….什么是我一直该对你说的话,而我一直都没有说…. 一定还有很多.. 出来后,到了地铁口的时候我忽然想给家里打个电话,好久没有问候家人了…. 从现在起,关注一下小青藤. 原文出自 :http://critics.cando360.com/essay/35268.html

2010年7月1日 星期四

<生之葬禮>>劇評6 不要等到葬礼时


还是比较喜欢蓬蒿剧场的,离我近而且是小剧场,剧场感觉很好观赏效果也非常不错。本次话剧对观众们很周到,准备了小吃和饮料,怕有些观众没来得及吃饭,赞一下~~~ 在看似闲聊中演出开始了,通过一个葬礼,两个儿子之间的对话,引出了父子之间的故事,亲情的故事。男士不象女士那样爱表达自己的感受,男人心比较粗,父亲对儿子的方式就更加粗了,很多人会想“儿子能不听老子的吗?”。作为父亲感觉自己有权威,而对于儿子大多是叛逆的,男人都希望自己得到肯定,都希望别人能听从自己。因此父子之间往往缺乏感情交流,如果发生过摩擦,就会处于冷战状态,都想打破,但都不愿先迈出一步。如果不是朋友的催促,也许要一直冷战下去,也许要等到葬礼的时候才后悔。 生之葬礼,这个想法很有意义,有很多时候,我们都拖着某件事,拉不下面子或其他原因不去做;很多时候我们都顾着自己忙碌,盲目得忙碌着,却忽视了很多重要的人;我们原本以为重要的事情其实并不那么重要,我们以为有大把时间可以以后来做的事情往往没有了机会。在生死那刻,在灵堂前,我们才发现,才反省,才后悔,才知道晚已。这是一个很好得感人的亲情戏,让人深思我们该怎么样活着,该怎么样对待家人、朋友。 2个演员的剧,大部分是独角戏,七哥的表演虽然不多,但很精彩。男主角虽然有的时候有点错词,但整体表演流畅形象,很生动,舞也跳得不错。舞台灯光和音乐也配合到位,整个戏精练而深刻,很不错。 原文出自 : http://critics.cando360.com/essay/35238.html

<生之葬禮>>劇評4 亡的希冀


葬礼,顾名思义是指葬送之礼式,葬送自然是指对故去的人的送别,而对其送别称之为礼就足以表明生者对逝者的尊重和缅怀了。

《生之葬礼》是以一个人的简明生动的讲述为序曲,随着剧情的发展,逐渐拉开了两代人的隔阂以及冲破这种隔阂所展现出的亲人之间的不止用语言就能表达尽的宽容和爱护。通过朋友父亲的葬礼,B仔在朋友的规劝下给自己的父亲打了越洋电话,其实,这个电话不仅重新激起了B仔与自己父亲之间感情的涟漪,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他朋友奇哥对已故父亲的无尽的忏悔,也许他曾经也是个不屑于与父亲沟通的少年,但此时他后悔了,他多希望再跟父亲聊聊天,吃吃饭,哪怕是再能和他吵吵嘴,但是根本没有哪怕。。。。。。

所以不要再让你的父母等待你所发誓能给的幸福,他们等不起,现在就回家做该做的,你知道的。



原文出自 : http://critics.cando360.com/essay/35233.html

2010年6月30日 星期三

<生之葬禮>>劇評3 珍惜亲情

本剧和我事先想象很是不同,整个演出比较简单,也以说是有些随意,可能主要是本剧为学生探索之作的缘故吧。这个舞台比较简单,没有什么像样的道具。本剧着重在于讲故事,整个演出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那位主演一个人在舞台上给大家讲故事。可能因为导演是澳门人的原因,本剧的故事及其讲述方式,给人一种港台的味道。

本剧要表达的意思,我想我是看懂了,也比较耐人寻味。一对形同陌路的父子,基本没什么交流,可当儿子想试这交流时,父亲却不在了。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喜欢葬礼,因为在葬礼上,人们可以说出最真实的话,表达最真实的情感。亲情,一个永恒的主题。正是这血浓于水的亲情,陪伴着我们走过每一个难忘的日子,谱写着我们多彩的人生。我们的生命历程融进了亲情的每一朵浪花,每一组旋律,每一句叮咛,每一声欢笑,每一个眼神,每一步足印。当我们还有机会时,请珍惜我们的亲情,我想这就是本剧乡瑶告诉我们的。

学生是很有热情的,虽然其作品还有些稚嫩,我想我们还是应该多支持,也希望其未来会更好。

原文出自 : http://critics.cando360.com/essay/35188.html

<生之葬禮>>劇評2 生之葬礼给我的感受

一开始,B仔问台下的观众是否参加过葬礼,对葬礼有怎样的理解和看法。脑海里浮现出20年前奶奶的离去,应该是参加的唯一一次葬礼,年幼的我对当时实在是没太多记忆。葬礼是什么?只是对逝者的最后告别吧~

葬礼只是对逝者的最后告别吗?

B仔参加朋友父亲的葬礼前只是要买一套好点的衣服,准备好一个装有零钱的礼金包,不是单数是不吉利的,会倒霉一年的,还要一副很NB的墨镜,能掩饰你的昏昏欲睡~

在灵堂外他睡着了,儿时的种种记忆在梦中重现,爸爸是特工吧?爸爸真的只是个大厨,他总是在外地工作,他爱赌博,他开车很猛,他爱给他买赛车,他洗盘子时,他会漫不经心起来说一声要帮忙吗,他会在别人指责他时摔锅为他说话,他会因为他的唠叨而不予理睬…

朋友说你现在和你爸还聊天吗?

聊啊,回家说句“回来了”,离开说声“88”…你和你爸聊天啊?

不聊,但现在我想~



父子亲情不是向着两条平行线的方向发展的,只要你改变方向,总会有交集的,拿起电话,一句简单的问候,一些锁事的讲述,这些都会暗暗地让你们的心灵交融~

虽然B仔再见到父亲时已经是另一个葬礼,但是在父亲生前他们相处的是愉快的、幸福的,生之葬礼,就是要告诉我们一个这么简单的道理。

交流,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你的爱人、亲人、朋友,来生是件很遥远的事,不要失去才发现它的珍贵,把握现在吧~

其实,一个小时的演出中看大多数时间都是B仔一人在那里自说自演,蹦来蹦去的,灯光也只是简单的打着,他一会儿出现在灯光下,一会儿隐藏在灯光外~

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想说什么?第三段和朋友的对话就彻底揭开了这出戏的初衷,也让我回过头来反思之前的种种并不是毫无意义的。没有华丽的包装,一个很平实的故事,一个导演的真实的故事,一个让我们思考的故事,一个让我们看完想打电话回家问候的故事~

原文出自 : http://critics.cando360.com/essay/35231.html

<生之葬禮>>劇評1 “一场自我重生的葬礼”

舍弃了心爱的音乐剧《蝶》,来看《生之葬礼》。



首先是因为蓬蒿的大名,早在半年前就如雷贯耳,听说是个玩个性的剧场,听说老板是牙医转行,听说这里的演员很敬业,听说……



其次,每次去中戏剧场看话剧,都会路过蓬蒿剧场旁的胡同,那绿色的灯箱牌子,和那条窄窄的胡同,总像一个谜一样,每次都牵扯着我的心。



宣传单上写着:如果可以在人生必须参加的仪式清单上增加一项, 而且能让身边的朋友及家人都永生难忘的仪式--我会选择 “生之葬礼”。



我写文字喜欢倒叙的方法:因为结尾总是让人印象深刻,是点睛之笔,是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妙笔生辉,是在开怀大笑时增添一抹淡淡的感伤。



老陈的照片挂在墙上,两排白色的玫瑰花铺满走廊,小陈那忧伤的背影定格在走廊尽头,他默默的注视着熟悉又陌生的照片上的父亲。回忆随着钢琴伴奏曲缓缓涌上心头,那些后悔,那些没有说出的话,那些没有关心的日子,那些没有照顾的生活,在亲人逝去的那一刻,全部崩溃出来,却为时已晚。



一句俗得不能再俗的话: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可以买。但是每个人仍旧固执的“遵守”着一条规则,在身边的永远不珍惜,错过了逝去了却追悔莫及。



当参加七哥爸爸的葬礼时,小陈已经有两年的时间没有和自己的父亲联系了,他觉得爸爸只顾着挣钱,对自己和母亲非常冷淡,而在一大段的时间里,对父亲产生了仇恨和疏远。当七哥让小陈给自己的父亲打个电话时,小陈非常不情愿,最后还是拨通了那个熟悉的电话号码。当听筒里传来爸爸的咳嗽声,爸爸亲切的问候声,爸爸喜欢说一些奇怪的故事和离奇的事情,小陈慢慢的感化在亲情里。



当参加别人的葬礼,需要准备一身合体的西服,一副黑色的墨镜,一包擦眼泪的纸巾;当别人在进行遗体告别,在哀伤的鞠躬,在伤心的缅怀,他可以置身其外,甚至进入了梦乡。



而当自己是这个葬礼的主角时,他……



我觉得可以给这篇剧评起个题目叫:一场自我重生的葬礼。



男主角在话剧的前四分之三部分,都是一个人来演绎的,他利用自己夸张的肢体语言,丰富的面部表情,华丽的语言设计,把小陈和爸爸的关系表演的淋漓尽致。带着观众一起身临其境,回顾着他“非凡”的成长历程,用一只旅行皮箱,两把椅子,一辆遥控汽车等简单的道具,和舞美灯光别具特色的穿插,恰到好处的音乐搭配,让我们彷佛真的和小陈一起进入了他的生活。这里似乎不是舞台和观众,呈现的是小陈的生活和看客们。



虽然这部话剧只有短短的六十分钟,却让人感觉短小精悍,意犹未尽,似乎被融化在小陈的情绪里,久久不能平静。当话剧结束,演员谢幕时,我真切的看到了男主角眼眶里的泪水。

原文出自 : http://critics.cando360.com/essay/35223.html

2010年6月20日 星期日

<生之葬禮>>


從出生開始 , 我們就必須被安排參加各式各樣的宴會或儀式 。例如 : 滿月酒 , 百天 , 開學典禮 , 畢業典禮 , 謝師宴 , 狀元晚 , 成人禮 , 各種各樣的生日會 , 尾牙 , 春銘 , 訂婚 , 僑遷 , 婚禮 , 周年記念 , 銀婚 ,金婚 , 鑽石婚 , 大壽等等....... 最後就到了葬禮 。如果可以在人生必須參加的儀式清單上增加一項, 而且能讓身邊的朋友及家人都永生難忘的儀式-我會選擇 “生之葬禮”。 出品人及制作人 : 劉世勳 監制 : 何平 導演 : 陳飛歷 演員 : 王偉城 繆歌 燈光 : 張恬 音效 : 朱彤 平面設計 : 張笑然 演出時間 : 2010年6月29 ,30 晚上 : 7:30 演出地點 : 蓬蒿劇場 地址:东城区交道口南大街东棉花胡同35号 票價 : 50

2010年5月28日 星期五

香港戲劇交流計劃選精英

葛多藝術會導演陳飛歷

被入選加入香港話劇團製作團隊

【本報消息】澳門文化中心舉辦海外藝術交流計劃,推動本地劇場發展及促進與海外藝團交流。今年與鄰埠最具規模的劇團——香港話劇團合作,開展“後台特攻隊:香港戲劇交流計劃”,甄選面試已於本月九日完成,選出三名本地年輕戲劇愛好者加入文化中心與香港話劇團聯合製作的新劇目主創及製作團隊,包括:譚智泉、陳斐力(助理導演)及朱靜雯(執行舞台監督)。三人將於八月初赴港參與為期五周的全職排練,演出將於九月在港澳公演。

繼○八年“跳躍·紐約編舞精英交流計劃”及去年“從‘身’出發·韓國形體交流計劃”後,澳門文化中心本年度的交流焦點轉向幕後,推出“後台特攻隊:香港戲劇交流計劃”,旨在向不同領域的本地藝術工作者提供更全面的交流機會。

計劃吸引不少戲劇藝術愛好者參與,部分為近年活躍於本地劇壇、極具潛質的年輕劇場人。甄選以面試進行,是次演出的導演陳焯威、香港話劇團節目主管梁子麒及舞台技術主管林菁來澳,與參與者逐一面談,最後譚智泉、陳斐力及朱靜雯脫穎而出,成功加入香港話劇團新劇目的創作及製作團隊。

譚智泉去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導演系,曾於台北、上海、韓國等地演出,近年在澳門執導作品包括《青春禁忌遊戲》及《國王正在節日的後商業價值中死去》等。陳斐力現於北京中央戲劇學院就讀導演系二年級,在澳導演作品包括文化中心黑盒劇場二○○九《不忠》及《五碌葛》系列等。朱靜雯自○六年起擔任多個大型戲劇演出的執行舞台監督,包括文化中心去年主辦及製作的音樂劇《我的非常老竇》。香港戲劇交流計劃及進展,可瀏覽文化中心網頁(www.ccm.gov.mo)了解詳情。



原文出自 :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0-05/18/content_465423.htm

2010年5月17日 星期一

饑饉三十的演出

二零一零年五月十六日

葛多藝術會被世界宣明會

邀請參加饑饉三十的活動

四名年青演員

蔡潁鋒 陳安琪 張如意 吳璟賢

並在是次活動中演出短劇<<餓緊三十>>

饑饉三十
地點: 待定
人物: 甲, 乙, 丙, 丁
時間: 一個四人約會

(甲在等友人)
(乙出現走向甲, 打量一下)
(搖頭)
(甲莫名奇妙的被打量)
(甲正想問乙咩事時) (乙豎起手指示意不要出聲)
乙: 等我諗下先 (有D野想講但又講唔出)
(丙出現, 走向甲, 同樣的打量一下, 走之後走向乙)
兩人竊竊細語
乙: 你都覺呀
丙: 係呀, 係D咩呢
乙: 唔係高左丫
丙: 唔係肥左丫
乙: 又唔係靚左丫
丙: 咁係D咩呢
甲: 咩呀… 你地講緊咩呀
(丁出現)
丁: hi everybody~ (身披一張被)
乙+丙: 嘩!!
乙: 你今晚表演行catwalk 籌款呀?
丙: 定係慈善義賣?
甲: 定係丙樣都係?
(甲, 乙, 丙排開)
乙: 我地有請著名model 丁 出場(拍掌)
丙: 丁小姐今晚好慷慨咁捐出佢身上ge披肩作義賣, 底價1000, 每口叫價100, 我地將會全數撥捐宣明會作善款, 請大家多多支持!!
甲: 有邊位在場人士願意買呢位咁靚ge小姐身上戈件披呀? (一, 二, 三)
乙: 你睇下d澳門人?
丙: 你收皮啦! (指向丁)
(丁就壬垂頭喪氣轉身)
丁: 咁我走先啦
丙: 我叫你收埋你張披先呀~ 你睇下你做咩頭dup dup眼濕濕呀
丁: 咩wor… 又係你地講今晚要去饑饉三十, 要過夜, 咪攞多張披囉, 我怕凍親, 一陣有左豬流感咪弊~
乙: 你傻架… 你第一次參加架?
丁+丙: 係呀
甲: 澳門既係只得十個鐘架咋
丙: 下… 等我仲買咁多野黎食添
乙: 露營牙而家? 你知唔知我地黎係做咩架?
甲: 知~ 宣傳呀嘛
丙: 宣傳咩呀… d披肩好賣得呀?
丁: 宣傳饑饉三十丫嘛~
丙+丁: 你有講過野呀?
甲: 慨括d黎講係幫宣明會宣傳佢地有攪饑饉三十呢個活動丫嘛~ “同心回應, 無聲饑饉” 意思咪即係 “大家心照啦… 唔出聲就冇人知邊個餓啦… 哈哈哈!!
甲: 呢個意思都俾我諗到… yeah~ 我地快d 入去唔出聲係度訓足十個鐘之後就走得… 一齊去打邊爐~
乙: 無知
丁: 無恥
丙: 下流
甲: 又關下流咩事呀
丙: 即係咁講下姐
甲: 咁我都係隨口講下姓… 呵呵呵….
乙: 無聊
丁: 無言
丙: 無啦啦
甲: 即係咩呀
(兩呆住望住甲, 好似發覺左d咩走向)
丙: 我知啦
乙: 咩呀
丙: 甲有咩唔同左
乙: 係咩
丙: 佢痴左線
乙: (望甲) 扮個痴線樣呢
甲: 我d神經痴哂線呀 (做動作)
丙+乙: 白痴
甲: 知咩…

待續…..
依家就只係叫你唔好食野十幾個鐘去感受下餓既滋味, 你諗下果度d人有邊一個可以冇呢種感覺

又唔見佢地攪下感受飽既感覺~

就咁個活動應該叫 “豐衣足食365秒”, 佢地連一秒飽既感覺都冇. 有既只不過係有野落過肚就已經好好啦….

2010年4月27日 星期二

葛多藝術將參與世界宣明會饑饉三十的演出活動


無言,無語,隨着點點聽不到的嘆息,
全球每5 秒就有一個孩子,默默被飢餓奪去寶貴性命!
面對天災頻仍,糧價飆升,
超過十億的生命飽受威脅,形勢岌岌可危。


馬上行動 變身饑饉英雄

不論男女老幼,無分你我彼此,只要滿懷俠義心腸,願意營救飢餓孩子,即可變身饑饉英雄,報名參加2010年「10小時饑饉營」(澳門),以實際行動同心回應無聲飢餓:



營救目標: 全球十億飽受飢餓的人
召集時間: 2010年5月16日上午10時至晚上8時
召集地點: 澳門化地瑪聖母女子學校
重點任務: ‧結集群雄力量 策動回應行動
‧體驗飢餓10小時
‧營救目標人物



2010澳門饑饉名譽主席團呼籲:



社會文化司司長張裕: 嘗饑饉 願喚天下同援
傳大愛 冀聚四海一心
教育暨青年局局長蘇朝暉: 播撒關愛 讓世界不再有饑饉
社會工作局局長葉炳權: 齊來參與饑饉,延續關愛信念
民政總署管理委員會主席譚偉文: 「澳門饑饉」活動有助改寫貧困孩子的生命及改善他們身處的社區環境,並教育下一代有關「抗暖化‧保食物」的重要性,希望各界人士繼續支持「澳門饑饉」2010活動。



截止報名日期: 2010年4月16日



原 本 出 自 : http://www.worldvision.org.hk/macau/index.asp

2010年3月20日 星期六

備忘錄網上劇評


遊戲(Game) 總是讓人喜愛的玩意,越是規則公平的遊戲,越是可以經歷時間的洗煉。大富翁、飛行棋、扯大纜(拔河)等,都是在玩家(Player)擁有平等的條件下,以自身的運氣、力量、計謀來爭取勝利,輸的一方只可歎句倒霉,或是技不如人,由此也讓遊戲歷久不裡。然而,“愛情”這種遊戲,又該如何玩法?葛多藝術會上演由法國劇作家尚-克勞德.卡里耶爾於一九六八寫下的劇台劇“備忘錄”,彷彿給了觀眾一些參與這個遊戲的玩法,更帶出了這個遊戲更耐人尋味的思考:除了勝負,過程會否更有趣? 尚賈克(Soan,吳嘉偉飾)與蘇珊(Susan,徐靈芝飾),在這場愛情遊戲裡,扭盡六壬,攻、守、進、退、真實、虛假,務求把對方的身心掌握在自己手裡為勝,卻是雙方都把對於弄得團團轉,不禁要問,究竟誰愛誰,比較多首先,還是且看兩位玩家的一些態度吧:尚賈克以寫上了一百三十四個女性名字的備忘錄,填補他內心的虛空與自卑,卻是一直對愛情渴求,對自我價值尋求認同,是對“結局”的一種追求;戀家不戀室的蘇珊,帶著追求模糊生活目標的態度,只有“過程”,卻從不計較結果。蘇珊闖進尚賈克的家,徹底地打亂了他的“正常”生活, 企圖迴避真實的他,以謊言、暴怒、冷淡,希望把蘇珊驅逐,卻在釋放壓抑之後,掏空的心靈被蘇珊進駐了。尚賈克把所有荒誕的情感合理化,甚至放棄所有,卻是無法得到蘇珊的同理心,“永不離開,難以恩愛,見不著,卻會思念”,他似乎輸了,離開了原本屬於他的家。他似乎贏了,因為他以為蘇珊會留下。她似乎贏了,因為尚賈克不可失去她。她似乎輸了,因為他離開了。玩著遊戲內遊戲,吳嘉偉與徐靈芝都已見盡力而為。兩個半小時的台詞、走位,更要表達雜複而情緒轉折急速的角色,絕非易事。而兩位高佻亮麗的外形,已經為遊戲的外觀增添不少樂趣,加上現場罕見的細緻遊戲場所設計,更是讓人眼前一亮,至少從未見過有這麼逼真精緻的一座單身公寓,出現在那狹小的工廠大廈裡:大廳、雙人麼、浴室、廚房、陽台,一應俱全。此外具品味的家居佈置,也堪實作參考:火紅的雙人床、床前牆壁上的同色系掛畫、書櫃和掛牆架上的火紅色舖設,豹紋地氈,讓公寓變得充滿了慾望和野性。遊戲角色的裝扮也不馬虎,兩位先後換上多套的服裝,他以不斷更換整潔而同色系的西裝,配合反映著他以此掩飾缺乏自信的內心,到後來為愛放棄一切,反而換上輕鬆活躍的便服,足以反映他的心路變化。她則以緞面布料,配合著充滿神秘感的紫、深海藍、黑色以及性感的香檳金色,神來之筆則是那大膽的肢體動作,讓女性的性感、誘人與神秘感飄滿全場。遊戲之初盡佔上風的尚賈克,中場休息之後變得形勢逆轉,尚賈克為了讓蘇珊留下,失去了以往的“自信”和優雅,原以為有條不紊、風流成性的他,根本是頭迷失自我的小羔羊;蘇珊只需淡淡說出疑真似假的話,便讓尚賈克決定放棄一切,一直活在虛空之中的他,過去藉著荒誕的生活以證明個人的自信和魅力,卻同時把心靈掏空卻不知,甚至與他曾有關係的女人只亦有靠寫在備忘錄上,才能證實自已曾有那可能的“現實”。直至對蘇珊產生情愫,想要物質以換取真愛時,卻把現實與感情都掉亂了,他逃避愛的傷害,害怕自已的付出沒有回報,最後唯有單純地希望把蘇珊留下,讓自已偶爾可以回到這個公寓裡去看看她,其實也只是跟他過逃避自已的自卑沒有一樣,反而是一次以放棄一切也不能換取的逃避。 最終是蘇珊勝出了這場遊戲嗎?她佔據了公寓,她擄了尚賈克的心,可是尚賈克卻走了。這是勝利嗎?或是這根本是另類的徹底輸掉了?其實,是尚賈克贏了吧。他贏回了自信、贏回了對愛情的尊重、贏了對愛的尋覓。他輸了愛情的結局,卻贏了獲得真的過程。似乎這個遊戲,只會計較過程,不執著結果,才是最終的“致勝 ”之道、最佳玩法吧? 文思

2010年3月18日 星期四

怎樣看《備忘錄》?


怎樣看《備忘錄》?

梁錦生


怎樣看《備忘錄》?

葛多藝術會及曉角劇社聯合推出“學院派演出季”系列,分兩個演期,壓軸的是莫家豪導演的《備忘錄》。《備忘錄》是法國劇作家尙·克勞德·卡里耶爾的作品,08年曾在北京人藝小劇場公演,並獲得不俗的迴響。這次話劇被搬上曉角實驗室,筆者深感意外,因為這是一齣劇情奇妙的翻譯劇,從角色語言到文本處理,都是整個劇組在排練工作上要頭疼的難題。正如場刋介紹,《備忘錄》一劇其實深具尤涅斯柯的荒謬劇色彩,從一個寫實的空間出發,不知不覺發展到“匪夷所思”的地步。由此可以推測,沒多少觀劇經驗的觀衆未必能看出劇本中富有兩性關係隱喩的一面,也不一定會明白劇中那對男女由碰撞到糾結的心理轉折動機。

《備忘錄》的劇本寫得很妙,妙在場景封閉單一——一直在男主角尙賈克的公寓裡。舞台設計的陳昱璇在場刋中特別提到,公寓內裝飾着動物紋路的擺設,斑馬皮紋地毯、酒櫃上的鮮紅獸毛……暗示房間裡正要展開一場獵食者與獵物的狩獵遊戲。來歷不明的神秘女子蘇珊突然闖進這個單身男子尙賈克的家中,她究竟是自投羅網的“獵物”,抑或是欲擒故縱的“獵食者”?尙賈克房間的牆上掛滿一幅幅女人的畫像彷彿標示着他豐富的獵艷功績,書架上的備忘錄更記載了134個和他發生過性關係的女人的特徵。經常用整齊不花俏的衣式和打扮得有條理的外貌去掩飾自己極度沒自信的他,會否令蘇珊成為備忘錄中第135個女人呢?要理清這些問題,我們還是要回到“尙賈克的公寓”問題上。首先,當蘇珊聲稱要找一位費昂先生,尙賈克吿訴她找錯地方,她卻費盡心機賴着不走,甚至把自己的行李箱張揚地留了下來,並開始盤據他的生活空間。因為她的“入侵”,他的生活節奏被徹底打亂,例如,他連續兩日上班遲到、只能和別的女人在外面過夜、象徵自己獵艷家身份的備忘錄被她多次翻開等等。這時候,他先是無奈包容,及後忍不住惡言相向,執意驅逐她離開,但總是不太成功。直到他們開始彼此交流,互生情愫後,他不僅承認了自己就是那始亂終棄的費昂先生——等同間接承認了她的“存在”,還向她求婚,更為她辭掉工作,好讓自己能夠全心全意留在公寓中擁有她。然而,在這三日兩夜過後,她急欲搬離這間公寓,他熱情地懇求她留下,反而是自己“理解情況”的搬出去,稱會不時回來這裡看望她。於是,圍繞去留在“尙賈克的公寓”之間,這對男女產生了一段微妙的情感拉鋸。實際上,“尙賈克的公寓”的意義還可以透過火紅的顏色、鮮艷的燈光和能挑起慾望的舞台設計引伸至一種權力的隱喩——長期佔有着這間公寓,處於強勢地位的“他”當然比甚麼象徵身份也沒有的“她”更能引來別人的尊崇,但“他”可能因為沒有眞正了解自己,而不一定知道支配者原來也有機會想當被“她”支配的人。

《備忘錄》最令人費解的地方就是劇中的男女關係存有太多“不確定”因素,尙賈克是一名律師,由於工作原因要經常與不同客人接觸,自己也形成了一張多重性格的面孔——疲累、冷靜、敏感、單純、神經質等等,他有時唯唯諾諾的好心腸恰如其分地遮掩了他喜歡獵艷那不為人知的一面。蘇珊則以一個疑似是他舊情人的身份出現,她因何“無家可歸”或多或少令她增添了一種傳奇的神秘性。這個愛情故事從一開始描述這對男女的意外碰撞到後來眞的愛在一起卻各自心裡充滿糾結,當中有不少無從稽考的“元素”吸引着觀衆,這些元素被導演莫家豪解讀為“狂熱的背後”。誠然,尙賈克和蘇珊本身都有着這樣的一份“狂熱”,當尙賈克在狂熱地追求着甚麼的時候,蘇珊則令人摸不着頭腦的成為了尙賈克要追求的;當尙賈克用自我的行動肯定了蘇珊的價値,她卻莫名其炒地說謊,自我顚覆;當蘇珊強烈感到責任的束縛和失去自由的恐懼時,尙賈克竟然會讓出自己的公寓,這同樣說不清楚是甚麼原因。通過分析“狂熱的背後”,在我們捕捉這對男女複雜的精神世界和心理轉折動機時,我們其實是在無意間探索人類狂熱背後追求的“意念”和尋找一種“自我觀照”,尤其在整個社會都充滿狂熱表現的大環境下,審視《備忘錄》或許有助我們發現“社會觀照”的力量。

《備忘錄》被安排在曉角實驗室演出,對於年輕新面孔的觀衆來說,也許其題材會太深奧。而劇中人物的心理狀態十分特別,有時會出現“心口不一”的情況,在台詞方面,演員必然需要花上很多的時間去處理,飾演男女主角的吳家偉和徐靈芝的表現四平八穩、可圈可點。只是礙於角色的年齡限制,他們要演出“更成熟”的味道的確有點為難。但相信隨着日後演出經驗的遞增,他們自會得到長足的進步。最後,要感謝“學院派”的創作團隊用心的製作《備忘錄》,讓我們觀衆有幸看到這樣一次有誠意又引人深思的精彩演出。

梁錦生




原本出自澳門日報 :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0-03/18/content_439527.htm

2010年3月15日 星期一

“演出成功”的“棟篤笑”


剛於上月廿八日在澳門旅遊學院禮堂舉辦的“程文政講多過唱2010”,在薄弱的宣傳下,靠的是親朋之間的口耳相傳,最終仍有約四分之三滿座的“撐場人數”,足現主辦單位葛多藝術會和表演者的交遊廣闊。可惜,“交情”與演出理應不存在關聯,“經驗不足”成為了整晚“楝篤笑”演出的致命傷。無論是舞台設計、燈光、樂隊以至文稿內容,都存在極待改善的空間。針對作為焦點的表演者而言,程文政過快的語調,以及欠缺設計的停頓,讓觀眾的聽覺與思想受著極大的挑戰,雖然連接不斷兩小時的講詞未見疏漏,程文政的努力讓人佩服,但作為“棟篤笑”的主要利器:說話,此一武器實有待磨練。此外,語段故事關聯性不強,也欠缺帶起觀眾的聯想與貫串主題,整晚是一個支離破碎的拼湊印象,至今也難以憶起震動心靈的一段。 表演點出的主題是“忠於自已、我有我態度”的精神,這份堅持,某程度上是有一定的意義的,可是當中卻滲入太多程文政的個人經歷、情感甚至個人崇拜,對於並不熟悉他的觀眾,有可能會越聽越惘然,如墮五里霧中。“楝篤笑”作為表演娛樂項的一種,以觀眾熟悉的生活事或是娛樂炒作新聞做引子,引起觀眾興趣,繼而接合講者所要帶出的潛台詞,把訊息傳遞予觀眾,這是“棟篤笑”最基本的法門。只見程文政在演出的上半段中以多個實例:歌星演唱會的公式、音樂公司與娛行社的關係、MJ(迷高積遜)等,已成功把觀眾的焦點匯聚一起。可是,未想及與主題如何連結起來,卻見他跳接地把剛才的例都與自已拉上了,反覆重提的“我”,企圖以自已把“堅定”、“肯定自我風格”等表述形象化,倒是讓人反感:我是來看一場有主題意義的“楝篤笑”,還是來看“程文政自我肯定的表演”? 進入演藝場館,觀眾與聽眾都有尋求滿足的心態,從戲劇裡體會現實中不能發現的、從音樂會裡聽到唱片裡無法感受的、從舞蹈裡看到真正搖動眼前的舞影……。可是,“程文政講多過唱2010”更彷似一場好友共聚的生日會,大家看著舞台上的壽星仔在笑談人生經歷、論盡他的成長過程,為他尋獲對未來的堅持態度鼓掌。究竟,觀眾坐在席間,目的何在?為何而來? 有本地劇場工作曾在雜誌上說:“如果都是call來看戲的朋友,這個演出就跟無做過的一樣。”看著現場絕大部份是程文政的親朋好友為他打氣歡呼,場面實在感人,“演出成功”應獲得“肯定”。但更使人“肯定”的是,這場“棟篤笑”的“成功”,背後除了隱藏著這類型演出在本澳的可塑性及前瞻性外,“八十後”的顯性特徵已經被搬到舞上台被確立; 而幾近滿座的盛況,也為今次的表演者和主辦單位提出了一個問題:這場“演出成功”的“棟篤笑”,有做過嗎? 原本出自 : http://mypaper.pchome.com.tw/mansi/post/1320692074

2010年3月1日 星期一

澳門戲劇發展的“備忘錄”


澳門戲劇發展的“備忘錄”

文 思


澳門戲劇發展的“備忘錄”

繼二月初在曉角實驗室上演李宇樑的原創劇作《二月廿九》後,上周六、日同一地方,由法國劇作家尚 · 克勞德 · 卡里耶爾於一九六八年寫下的劇台劇本《備忘錄》也被搬演。要說《備忘錄》的潛台詞有多吸引、現場所見的舞台設計有多細緻、導演和演員在演繹這個經典劇本時下了多大的苦功,這一切都可以在劇場內深深地感受到。反而在進入《備忘錄》戲中這三天兩夜的荒誕情感經歷之前,發生在演出前的二十分鐘,那讓人親歷的觀衆與劇場互見成長的事實,也可記錄在本地戲劇發展的“備忘錄”上,教人日後再次細讀回味。

尚未正式入場之前,狹窄的工廠走廊已塞滿了等待入場的觀衆。除了劇評人、戲劇工作者與愛好者之外,還有一些是預先買票的“新面孔”,他們仿似闖進一個陌生的國度,相比劇場“常客”,顯得不知就裡,還需要由工作人員提點協助。可是,這批“新面孔”帶來的,正是讓演藝發展得以持續的正能量。看着工作人員臉上欣喜的笑容同時,耳朵也聽到售票檯傳來與團隊分享喜悅的對話:“你知道嗎,《二月廿九》共有九份劇評呢!我們(的作品)終於都可以浮到水面了。”演藝評論,除了引起讀者關注之餘,想不到也為戲劇團隊注入了新的動力。最教人感動的,還是那幕由觀衆合演的“容納可能性”——曉角實驗室屬黑盒劇場,演出一貫不設劃位,也就是說,早些進入劇場,便可以覓得較理想的觀看位置。但眼之所見,互不相識的觀衆,卻會禮讓地騰出空間,嘗試讓簡單的直排座位容納最多的人數,甚至有觀衆從原來偏中的位置一直往側移,至演出時已經坐在最偏,也是笑臉相迎。彼此好像為着共同目標而願意放棄自己利益似的,盡可擠出多一個座位,使多一個觀衆能觀演。這個在現實社會裡似乎是無法想像的情境,卻在這個簡陋的劇場裡讓大家都看見了。

《備忘錄》的故事裡,男主角尚賈克用那寫上了一百三十四個女性名字的備忘錄,來填補他內心的虛空與自卑;而一連四場接近二百的觀衆,他們的名字也足以回饋那不眠不休的戲劇團隊,連日來辛苦的排練和籌備工作吧!作為座上客,我以可以成為這個演出的觀衆感到幸運,可以看到一部十分認真的製作;作為劇場裡的演出單位,你們也該被觀衆的熱情感動,增加自信,更加堅定地走你那專業戲劇之路吧!

以上這段發生在曉角實驗室內外二十分鐘的片段,見證着觀衆與劇場的互相勉勵、互動成長,在本地戲劇發展的“備忘錄”上,寫下了令人難忘的一頁。


文 思

原文出自澳門日報 :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0-03/01/content_433039.htm

2010年2月25日 星期四

程文政講多個唱2010


程文政本周六棟篤唱由民政總署贊助,葛多藝術會主辦,夢想計劃協會及旅遊學院學生會戲劇社協辦的“程文政講多個唱2010閃耀棟篤‘唱’”,本周六在旅遊學院大禮堂舉行。 近年,港澳的“棟篤笑”文化大熱,鄰埠的黃子華、張達明及詹瑞文、林海峰等棟篤笑表演者都深受觀衆歡迎。有見及此,葛多藝術會希望製作一個沒有文化差異、專屬澳門人的棟篤笑演出。歌唱經驗超過十八年的程文政,將會以多年在音樂道路上的經歷為題材,施展渾身解數,製造笑彈。並結合音樂的元素,為觀衆帶來耳目一新的演出。是次演出中所演唱的歌曲亦為澳門原創音樂。 “程文政講多個唱2010”於二月二十七日晚上八時十五分在旅遊學院大禮堂(GrandHall)演出,門票現已於牛房倉庫、 邊度有書、“Kings”傾心服裝店(草堆街89號A地下)、inHouse Fashion(信達城地下P室)、CMI(信達城2樓/6樓)發售,票價為$30,查詢請電6631-8193陳小姐。

《備忘錄》


《備忘錄》

李宇樑


《備忘錄》

——134次性愛Vs三天兩夜的愛情

《備忘錄》(《L’Aide-Memoire》)是法國劇作家Jean-Claude Carriere寫於1968年的作品,故事是說一個謎一樣的陌生女子(蘇珊)帶着行李驀然闖進一個獨身男人(尙賈克)的家中,最後她“侵佔”了他的住所。

尙賈克有一本備忘錄,內裡記載着每個曾經與他發生過性關係的女伴的資料,直至蘇珊闖進他的空間裡為止,備忘錄總共記有134個記錄。雖然“戰績”彪炳如此,他卻是個缺乏自信的人,與女性交往,從不敢正視女伴的眼睛,對女伴的一切不大了了,跟女伴邂逅前的前奏談話也僅限於寥寥幾句公式話,調情、玫瑰、紅酒、上床、分手都是公式,於是,他對伴侶的記憶只能靠事後記錄在備忘錄裡的記述。與他發生性事的女人事後只會化成一串文字與數字,他的日常生活及兩性關係如同機械,重複而乏生氣。而突然闖進他生活空間裡的蘇珊卻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在相處的短時間裡,向他作出大量的傾訴、吿白,當中有眞有假,讓他猜不透,卻挑動了他所有的情感與神經:憤怒、嫉妒、驕傲、自卑、佔有慾;她對於他,好像很易得手,卻又若即若離;所以,她最終牽動了他的心。他要為她辭掉工作,賣掉公司,要將自己的住所變為樊籠,將愛鎖住。她拒絕,她說:“……兩個人要面對面過一輩子,是多可怕的事情。”最後,他離開,她留下,好成就了他的住所變為她的家。

她尋求的是一個家,不是住宿過夜的房子,所以她從來不肯住酒店。對於他來說,他的房子純然是一所過夜的宿處,不是一個家。那是134次性愛Vs三天兩夜的愛情——須憑記錄在案(“備忘”錄)才得以證明存在過的一夜繾綣對比刻骨銘心的愛。

葛多藝術會與曉角劇社製作“學院派系列”的第二波就選演了《備忘錄》這個演員數目簡單,卻情感複雜、關係撲朔的劇目,導演莫家豪為自己設下了大挑戰,也為兩位年靑演員設置了高難度。要求年靑的吳嘉偉演繹一個與一百卅多個女人上過床、最後被一個陌生女人所迷惑、牽着鼻子走的角色,要徐靈芝演活一個舉手間就掌控了情場老手的女人,限於兩位演員的舞台經驗與生活體驗,的確屬於高度苛求。

一所房子,兩個男女,她闖進來,是為了尋愛,他走出去,是為了求愛,他的離去是為了她的留下;他離開住所的時候應該是神傷?抑或期待與希望?明乎此點,吳嘉偉處理尙賈克那時刻的情緖,可能會更準確一點。

吳嘉偉演得很努力,也表現出了尙賈克的懦弱與缺乏自信的一面,但另一方面,也使角色看像一個情場初哥多於情場老手;徐靈芝要背誦大量的台詞,所演的角色幾乎主導整個戲,難度頗大,而她演來亦算平穩,但嫌缺了角色的精明、強勢與情感飄忽。兩位演員的表現落於拘謹,角色的造型也太年靑。這齣戲是關於兩個成年男女的心理角力、愛情觀鬥爭,兩個角色之間的關係扭轉、感情變化與層次的掌握,亟需導演及演員花大量時間揣摩及理解,否則便落於囫圇呑棗了。

劇本寫於1968年,但從戲中的擺設、道具(電視遙控、大門對講機等)來看,導演是將故事改放到了現代,導演可能沒有考慮到,就是六十年代這個特定的社會背景——法國當時的男女關係與愛情觀——建立了《備忘錄》這個劇本的寫實性。

舞台美術的設計很有美感及品味,燈光設計也具水準,能夠準確營造出每場戲的氛圍。在小劇場裡搭了一台不小的寫實佈景,有助演員更容易融入環境與角色,只是可能排練的時間只有一個月,演員仍未能可以眞正“生活”於其中。或者,有更多的時間讓導演與演員琢磨劇本與角色,相信我們可以看到更精彩的演出。僅在短短的時間內,以課程及工作的假期排練及製作出這個長達兩小時的戲,導演、演員及後台製作團隊肯定是付出了不少心血。綜觀現在的整體表現,這算是一項了不起的成績。

李宇樑

lawrencelei2000@gmail.com


原本出自澳門日報 :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0-02/25/content_431589.htm

2010年2月24日 星期三

學院派演出季--劇團的話

葛多的話

是次「學院派演出季」演出計劃的兩位導演及部份幕後製作人員都是一班正在修讀或快將畢業的戲劇系學生。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希望透過不斷的實踐能夠走上專業的道路。

但他們都面對著一個共同問題,就是觀眾們沒有必要花費寶貴的金錢和時間來包容他們那些在實踐中呈現出不成熟的作品。因此在這個矛盾點上,慈善演出就成為了他們一個明確的方向。

他們各自掏出演出經費,作為一次自己在假期中實習演出。並希望觀眾們購買的每一張門票,除了是入場支持他們的學習成果外,最重要是可以幫助到世界上更需要我們援出援手的人。

在此非常感謝世界宣明會給予我們一次這麼有意義的合作機會,讓我們深深明白能夠自費學習已經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因為世界還有很多兒童及跟我們年齡相若的人沒有這個機會。

更特別感謝曉角劇社的全力幫助和支持,沒有您們願意提供各種資源的話,是次活動是不可能完成的。

最後想到德蘭修女的一段話 :

我們都不是偉大的人,但我們可以用偉大的愛來完成生命中每一件微小的事。

此刻我相信在場的每一位朋友都已經做到了 。



曉角的話

劇場之路,並不好走。

澳門近年有一些戀上劇場的青年人,嘗試將興趣變為專業,負笈海外,他們不理前路是否壯闊,回澳的工作機會是否存在,憑著劇場人心中的一團火,自信可為理想闖出未來。葛多藝術會中的多位成員,正是其中的表表者。

曉角成立於35年前,創團人正值中學畢業之時,當年能到海外讀大學的學生千中無一,修讀戲劇更是天方夜譚,他們憑著自學和不斷嘗試,縱使因時代和機遇的不合,並沒有走上專業之路,但在生命中已擁有曾經豐盛的一刻。劇場亦成為他們生命中的志業。

是次曉角和葛多的合作,表面上是為青年導演創造更多的機會和經驗,深層裏其實是相同的劇場之火在燃燒。祝願不同年代的人都能在同一舞台上自由地發光發熱,自強不息。

2010年2月18日 星期四

“劇場”如何改變“社會”?

“劇場”如何改變“社會”?

李 爾


“劇場”如何改變“社會”?

最近葛多藝術會與曉角話劇硏進社合辦“學院派系列”演出,選演本土編劇李宇樑1993年創作的獨幕劇《二月廿九》,以及法國劇作家尙·克勞德·卡里耶爾的《備忘錄》。日前有幸前往觀看了首場的《二月廿九》,觀演之後,倒想在此談談“劇場與社會”的話題。

之所以有此想法,是因為演出期間的一個特別安排,主辦單位這次與世界宣明會合作,將門票收益全數(甚至不扣除演出成本)撥捐世界宣明會。就此葛多藝術會在場刋中有這麼一段說明:“他們(導演及幕後製作人員)各自掏出演出經費,作為一個自己在假期中的實習演出。並希望觀衆們購買的每一張門票,除了是入場支持他們的學習成果外,最重要的是可以幫助世界上更需要我們伸出援手的人……我們深深明白能夠自費學習已經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因為世界還有很多兒童及跟我們年齡相若的人沒有這個機會。”或許,這正是當澳門的這些年輕人選擇“劇場”作為自己的專業發展平台的時候,也找到了一個在表達自己的同時亦對別人感同身受的平台,並潛移默化的改變了參與其中的每一個人,而這種變化,亦已跳出了舞台和劇場之外,放眼更宏大的“社會”視野。

今年一月出版的澳門《新生代》月刋選擇“小劇場,大社會”作為封面故事,專題訪問了李宇樑、許國權、莫兆忠、陳飛歷四位本地頗具代表性的劇場人,探討劇場與社會之間的微妙互動關係。在訪談之中,本土“80後”劇場人(也就是前述的“學院派系列演出”監製之一)陳飛歷講的一句話很有意思,他認為“劇場很難改變社會,但劇場可以改變人,而人可以改變社會”。這話値得仔細咀嚼一番。的而且確,在澳門,劇場能夠做的、影響的、改變的東西,確實不多,就連劇場演出本身,也越來越變成某種小圈子或行內人的自娛自樂,但劇場不應該是舞台版的“卡拉OK”,那麼,劇場的本質是甚麼?戲劇創作演出的核心意義又該在哪裡?而澳門劇場的未來發展,又該不該以及如何回應(甚至推動)社會變革?澳門劇場工作者又可在其中扮演怎樣的角色?這些話題都値得深入討論(順帶一提,《新生代》月刋將邀請四位封面人物中的兩位:李宇樑、莫兆忠以及該刋編輯,於下周日2月28日下午三點在瘋堂十號創意園舉辦“劇場VS社會”對談,探討澳門劇場與社會的話題,有興趣者歡迎屆時參加)。

當然,觀察社會現象、反思社會議題、激發社會討論、推動社會發展,劇場是一個重要的但絕非唯一的手段。事實上,近年由於澳門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因這種“快速”而突顯出澳門社會的深層制度缺陷和隨之而生的社會矛盾與衝突,澳門人(尤其是年輕人)對身處的社會開始投下更加關注的眼光。雖然在關注的過程中,他們或許會產生越來越多的無力感以及無奈感,但與此同時,他們也會開始產生越來越多的質疑和思考,對於社會上廣泛流行的習非成是的傳統與似是而非的觀點,這些眼界越來越開闊的年輕人開始選擇各種不同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態度和主張,在劇場之外,也有攝影、記錄片、小說、漫畫、流行歌曲及MV等等各種作品。雖然限於技術手段、思考深度、表現手法等制肘而在創作水準上互有參差,但無論如何,這些現象的產生,都令人可喜。而我們更希望看到這些創作衝動能夠在澳門找到更多表達、爭辯、溝通的機會,從而推動本土社會的不斷反思與進步。

李 爾

原本出自澳門日報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0-02/18/content_428923.htm

“二月廿九”的心願


“二月廿九”的心願 梁錦生 “二月廿九”的心願 葛多藝術會及曉角劇社聯合推出“學院派演出季”系列,首先是余子傑導演的《二月廿九》。《二月廿九》是本澳劇作家李宇樑作品,乃公認的一齣好戲,曾在本澳不同劇院由不同演員演出多次。整體來說,這是一齣處境喜劇,儘管故事結尾流露出淡淡悲涼的情感。它以一種幽默揶揄的手法去刻劃一位年過古稀,整天喜歡自言自語,好逞強又常常哀歎自己的年華好比“二月廿九”——多餘的、白賺的——而又想着把那“二月三十、三十一”賺回來的老婆婆形象。這次由中學時期就完成了澳門演藝學院戲劇學校基礎課程的年輕演員黃希玲飾演這位老婆婆,對她來說,無疑是一次演技訓練的考驗。 這是一齣獨幕獨腳戲,劇本講述一位與丈夫同住的老婆婆一天內在家中生活情況。編劇大膽地不追求戲劇衝突的複雜性,集中描寫老婆婆在黃昏前期盼自己的兒孫子女來探訪的那段時光。導演用了“慢條斯理”的手法去重構這個生活實景,在尙未宣佈開演的時候,我們已經看到台中央坐在木椅上的老婆婆正慢悠悠地“封紅包”,時而閉上眼睛,時而哈欠連連。到了正式開場,老婆婆踉踉蹌蹌地拿着一塊百潔布抹擦桌椅,掃地,拎着個花灑壺淋盆栽,然後一邊大聲訓示在劇場側幕那一邊的老伴快點沖完涼出來,一邊自言自言,哼哼喞喞做着自個兒的辛苦活。黃希玲在這裡的表演很傳神,除了化裝設計應記一功外,她把劇中老婆婆那眞誠、簡樸、固執又隨和的個性演活出來了。尤其當她聽到汽車聲,便迅速把目光投向窗外,當得知不是自己的兒孫經過,馬上露出一副失望又無奈的表情,眞實可信的形象在此得以建立。及後,老婆婆連番引來滿場笑聲的糊塗舉動,更為整個人物的塑造添上重要的一筆,例如,她嘮叨完“冇水又會死,水多又會死!”便頻頻向盆栽斟水;用來咳痰的紙巾不經意地放在自己的衫袋中;嘲笑老伴沒長記性的同時,自己卻屢次做出“大頭蝦”的事兒;不甘於被女兒嘲笑自己年邁,只好憑着一己之力去完成高難度系數的動作……通過這些寫得極盡自然又令人忍俊不禁的細節,觀衆很快便對眼前這位老婆婆產生情感上的認同,繼而對她後來多次被兒孫忽視的遭遇更是倍感關心和同情。 整齣劇的高潮戲是老婆婆通過回憶過去與兒孫子女們的對話和通電話等情節,反映出兩代人在生活上的不協調和矛盾。在這裡除了繼續考驗演員的演技外,燈光與畫外音的配合尤為重要。幸好,燈光設計的陳飛歷以極其簡約的色光轉換代入特定場景內的人物行動,於是,生動活潑的回憶畫面很好地呈現出來且毫無造作之感,與演員背後寫實的佈景也沒有多少不協調。 由於《二月廿九》不是新作品,所以當然希望“學院派”的創作團隊可以在這齣劇迷熟悉的劇目上賦予些許新意。然而,很遺憾,直至演畢我都找不到甚麼創意性的亮點。別說在演出前加揷一齣“老澳門建築物”的投映片便以為能夠讓觀衆突然“懷舊”起來,要知道這是一齣以“人”為中心的話劇,如果最初那齣投映片可以如實反映到昔日的“人”和“舊城區”之間的社會聯繫和影響就另當別論。不過,我發現我看的那場,觀衆大多是年輕新面孔,相信還是頭一次欣賞這齣劇,對其要求也許不太高。 綜觀全劇,我認為這依然是一次較為成功的演出,導演和演員的表現基本上滿足了一班走進曉角實驗室的觀衆。況且,這次門票的收益會撥捐到世界宣明會,“看戲”相當於“細味親情”和“積善造福”,可謂一舉兩得。更難得的是,是次選擇性的重演,令我想到李宇樑先生在接受本報的訪問中提到自己有個心願,就是希望《二月廿九》能夠在每年母親節一直演下去。事實上,《二月廿九》傳播親情的價値觀的確値得年輕一輩重視。正如導演余子傑在場刋所言:“在資訊發達的今日,表面上人與人的溝通更方便、快捷及簡單。但卻是相反,社會都市人各有各忙,要關心身邊的人,自己的父母更每況愈下,子女都有各種的理由去掩護。而父母對子女間這份含蓄的愛,卻是這關係的奇妙之處。”可圈可點的結語,點明了這個“二月廿九”心願的意義。 原文出自澳門日報 :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0-02/18/content_428926.htm

2010年2月17日 星期三

四年一度的“二月廿九”


四年一度的“二月廿九” 文 思 四年一度的“二月廿九” “四年一度”會讓人產生甚麼聯想?世界盃?奧運會?除了體育盛事外,原來還有一項是跟大家有切身關注,那便是“四年一閏”的二月廿九日。也許這“多”出來的一天,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只是一個日期,並無特別。但對於在這一天出生的人來說,假若活到八十歲,他/她也只有二十個生辰。如果,您也恰巧是這天誕生的人,會否如“二月廿九”內的老婆婆一樣,對這天特別重視? 《二月廿九》是李宇樑於一九九三年所寫的劇本,及後在港、澳、台均有演出,今次恰巧也安排於二月份由本澳青年劇團葛多藝術會演出。故事講述生於二月廿九日的老婆婆,育有八子,卻各散東西,一子一女雖居於澳門,也只通過電話慰問母親的近況,鮮有現身探望。在“四年一度”的生辰裡,老婆婆一早整裝待發,準備迎接兒孫的到賀,可是熱情的期待最終還是被“忙碌”冷卻了,女兒致電說無法到賀,老婆婆想要叫喚兒子前來,結果仍只是向其噓寒問暖,強掩內心的思念之情。至此,老婆婆真的是期盼慶祝自己難得的生辰嗎?也許慶生之名只是一個藉口,好待兒女能有一個到來探望自己的理由;她寧願忍受孤寂,也不想打擾子女的生活。老婆婆對子女那份含蓄的愛,洋溢於面容,盡訴於台詞,觀者無不動容。 劇中飾演老婆婆的黃希玲,以廿歲之齡扮演七十多歲的老人角色,實在有相當難度。然而她的一舉手一投足,依然神似。縱使無法讓觀衆相信七十多歲的老人可以在劇場內“健步如飛”,但在緩緩爬上枱上掛上合照的一幕,她的緩慢、顫抖、痛楚、無奈和喜悅,已見黃希玲在扮演老人角色上花了不少心機;尤其喜歡她那略帶鄉音的對白誦讀,親切感異常濃烈。黃希玲獨當一面的這台獨腳戲,一人背誦長達四十五分鐘的台詞,既要注意“舞台”走位,又要熟記台詞,在演出期間也未有出現重大疏漏,殊不容易。 《二月廿九》雖沒有明顯大起大落的情感,但淡淡的回憶與關愛,卻在四十五分鐘內一氣呵成地洋溢於劇場內。在製作簡單的場刊內,李宇樑被稱為著名劇作家,確是實至名歸的。觀乎《紅顏未老》、《海角紅樓》等大型作品,乃至《二月廿九》這類小品短劇,兩者之中對情感的細膩描寫,並不因為劇作的大小而有所濃淡差異,觀衆仍然是可以從中獲得同等的深情。好的劇本,未必一定是史詩式的大型作品吧?《二月廿九》這個小故事裡,可以觸動觀衆反思對家人的關愛,足可稱為佳作,值得再三回味。 文 思 原本出自澳門日報 :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0-02/17/content_428707.htm

2010年2月16日 星期二

《二月廿九》觀後感


《二月廿九》觀後感 周樹利 《二月廿九》觀後感 李宇樑的獨腳戲《二月廿九》中的八十歲婆婆,由長者、中年或靑年演員飾演都有不同的效果。演員的年紀越大,生活經驗越豐富,對角色的揣摸就越到位,形神的差距就越小。小孩子飾演靑、中或老年人,老年人飾演靑少年或小孩,不管演出多維肖維妙,總免不了會給人一種“扮”(演)的感覺。我以為,時下本地戲劇演員越來越年輕化的情况下,幾位中年好戲之人之所以那麼搶手、吃香,正是這個道理。 演出過後,導演問我對此次的演出有何意見,我說,我感受到演出者的誠意:舞台上老婆婆的往事叙述,內心獨白及幾場與女兒及兒子的(電話)對手戲,是老人家的生活寫照,是老人家的眞情流露。透過劇中老婆婆的遭遇,觀衆,尤其是年輕一輩的觀衆,對老年人的內心世界應有多一點的認識與了解,應有所體諒、同情與關懷。須知道,今日的她 / 他,正是明日的我(倘有幸能活到老的話)。導演一邊聽我說,一邊笑着地點頭,顯然,他對他們要傳達的信息能被觀衆所接受認同而感到滿意。 演老婆婆的那位演員是位大學生,演技不錯,記憶力也特別好,値得一讚。或許是限於經驗不足,有時候,目光的運用尙欠恰當。譬如說,表示沉醉於回憶之中,或是與觀衆交流時,她多是瞇着眼睛在說話,眼神的交代有點不大清晰。 故事發生的地點根據佈景的提示,是一個中下階層人家的客廳,家具簡陋,牆壁前堆滿雜物及好幾個盛有衣物的紅白藍膠袋,窗前又是放有好幾盆盆栽。我個人認為,這樣的故事旣然也可以發生在富貴人家,佈景無妨“中性”一點,盆栽也可以減少一點,能給人一種簡潔而孤寂的感覺已很足夠。至於演出前以多媒體播放昔日澳門風光投映機照片,只算是錦上添花,條件不許可的話,省掉亦無妨。根據劇情,兩老到電影院看的鹹片是“淫賤帝女花”,片名本毋須在熒幕上介紹,再在“淫賤”兩字,後加上“鹹濕”,即就更沒有必要。 年輕人演“前衛”或“創新”的舞台劇,常會給人看得莫名其妙,遇上有“兒童不宜”或“此劇有不雅的語言或劇情”的提示時,我總會敬而遠之。這回看《二月廿九》,卻感到有點共鳴,感到不枉此行。 看來,管它是學院派還是非學院派,戲院應有功能不外在於娛己娛人、育己育人。在此,願與年輕一輩的戲劇工作者共勉。 周樹利 原文出自澳門日報 :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0-02/16/content_427875.htm

2010年2月15日 星期一

地下劇場與化石劇院

地下劇場與化石劇院

周樹利


地下劇場與化石劇院

上星期日晩搭沈榮根父女順風車,到曉角劇場看余子傑執導李宇樑的《二月廿九》。觀前、觀後不無感觸。在此,先談點“觀前感”吧。

曉角劇場位於遠離市區的一幢工厰大廈的十二樓,我們三人以前雖曾到過該劇場看戲,但對劇場的所在地的印象還是相當模糊。毛毛細雨及陰暗的街燈下,我們在工厰大廈附近兜兜轉轉了二十分鐘,最後還有賴沈榮根向甘曉明電話求敎,始能找到那幢大廈的所在地。載觀衆上樓的,是一座原來是用以搬貨的升降機。隨着電梯向上升,我覺得內裡那七、八位來看演出的觀衆,仿似一件件有待加工的“活”貨物。

看不清那工厰大廈是一梯三厰還是一梯四厰,甫出電梯,眼前即見演出者臨時擺設用以派發場刋及用以出售門票的桌子,桌子一旁還堆滿了一箱箱灰塵滿佈的貨物……。劇場由一舊工厰大廈其中一個單位改建而成的,騰出了舞台後,那用鐵架蓋搭成的簡陋階梯觀衆席的座位數量,大概只有六、七十個。

看,這就是我們有着十多年歷史的民辦地下劇場,沒有它,我們民衆戲劇的演出場地就更覺買少見少了。

在此簡陋劇場看戲,我沒法不想起我們據說是遠東最古老的“化石”劇院(崗頂劇院)。崗頂劇院原名為伯多祿五世劇院,地處鬧市中心,卻位於山“崗”之“頂”,前有敎堂,後有修院,右有歷史悠久的何東藏書樓(現為文化局轄下一圖書館),左有大樹林蔭的庭院,光以此一名勝古蹟群,也足以令慕澳門乃中西文化匯合小城美名而來的外地遊客留連忘返了。

當劇院仍屬葡人商會所有及十多二十年前巴黎艷舞團移師於葡京酒店演出後,劇院對非牟利演出仍是不會謝絕租用。當年的文化學會(現為文化局)演出的荒誕劇《等待果陀》、中英劇團的《我是香港人》、曉角的《公雞查理》、澳門劇社的《編劇家妙計擒兇》、《小城風光》……就是在此小劇院與觀衆見面的。令人失望的卻是,自崗頂劇院經全面修葺及歸官方經營後。民間團體再沒有借用、租用劇場的機會了。即使是用作官方樂團“御用”的場所,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中,此小劇場總有一些日子是可以供升斗市民及普羅大衆有粉墨登場的機會吧⁈退一萬步來說,劇院旁那寬敞的大客(舞)廳,倘能加建一個活動的小舞台,一個可容納一兩百觀衆,令人演得舒服、看得舒服的“地上劇場”亦可輕而易舉地呈現在我們的眼前。我們的父母官啊,你們可有想過,“活化”我們的崗頂劇院,是一件多麼輕而易舉的事!



原本出自澳門日報 :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0-02/13/content_426795.htm

2010年2月13日 星期六

天倫之愛 V.S. 非孝文化——— 論《二月廿九》母愛的


劇評作者: 秦嘉杰 《二月廿九》以獨居老人苦候兒女回家團聚的一天起始,透過老母親追憶往昔的點滴親情,喚起觀眾一道渴求那終於幻滅的倫理幸福——兒孫滿堂的熱鬧,壽考惟祺的吉祥。但那其所追求的幸福是甚麼?劇名正好為觀者提供啟示,點出新舊兩代在追求倫理幸福上的差異。 《二月廿九》為老母親的生日,凡四年一度,從而區別於新生代的年度生日文化。依據社會學觀點,生日文化常與消費、慾望等概念扯上關係;尤以消費最能供人以瞬間而刺激的快樂(pleasure)。是故劇中兒女們的行為皆與消費有關:1. 與母親分享(消費)影星逝世的八卦 2. 相約母親旅行 3. 請鐘點工人為家裏打掃. 這些行為都在在反映年輕一代在處理倫理關係時的思維模式,皆以消費作為手段,以實現在物慾/官能上的快樂。當我們繼續探視追求快樂的時間性,由一年一度延長至四年一度,據亞里士多德說,那是在追求一種安定平淡而能持之久遠的幸福(well-being)了。相較於快速而短暫的快樂,這種幸福體現於悠然安穩的精神狀態。可惜,老母親以其樂觀精神一再去等待、去追求的天倫之愛,在缺乏家人的同情理解和支持下,《二月廿九》終成了永夜。 相較於兩代間倫理觀念的落差,《二月廿九》(下簡稱《二》)進一步揭示出「母愛」因其單方面付出而造成的困境——孝道的傳承與失落。「孝」字古時與「老」、「考」相通。甲骨文中「孝」即以「子」女攙扶「老」人的形態表達。以此邏輯思之,「孝」非人類生而便有的能力;孝道需要上一代傳承,藉長輩教授,由後輩在生活中繼承和實踐。但綜觀現代社會的物質環境,據哈佛人類學家Gary Cross(加里·克羅斯)在其著作《小玩意》分析,消費社會的各類型產品,譬如玩具和電影,已主宰了未來社會主人翁的童年生和家庭文化傳承。而那些電玩/電影更新速度之快,其所宣傳的文化價值之單薄,只能為孩子提供過於表面的官能刺激,同時架空了兩代應有的心靈橋樑。《二》劇中老母親勉力適應子女在對話時的無禮,以及先抗拒而後無奈接受電影色情文化的難堪,在其自我的一番解嘲下,使觀眾同情和明白老母親在與後代溝通時,所承受到的孤獨和焦慮,但不一定得到好結果,道破「可憐天下父母心」,一反蔓延全球的 「非孝」文化。本文嘗試從文學和社會學的角度分析,為觀眾透視此劇的深層意義。 一. 論母親的主體意志消失 1. 傳統上藝術對母性的詮釋 《二》中老母親困住在略見殘破的屋裏,看來一無所有,所能與之相聯繫的,除了八名子女,就是數盆依然盛開的花朵。全劇老母親重複澆水三次,口裏總掛著對花兒長不大的擔心。這突然讓我想起, 澳大利亞曾有一名為「威仁多夫女神」(The Venus of Willendorf)的舊石器時代雕像出土。 「威仁多夫女神」一點也不美,她沒有眼睛、沒有鼻子、沒有嘴巴、沒有耳朵,她的臉部被稻草綱一圈圈地圍著,臉部像是被囚禁起來。她非常肥胖,腹部像是懷孕的樣子;她沒有手沒有腳,但是大腿異常粗壯和結實。作為女神,她絕不代表美,而是代表母親——永遠也懷孕著, 永遠地哺育著,她生活在自己的身體裏,被自己的身體所囚禁。沒有眼睛,所以看不見外界的境象;沒有耳朵,所以聽不到外界的聲音。她是女性這一性別最本質、最原始,但又最不性感的體現。 直至近代,冰心作品中的女性缺少個性,但她們都不約而同地認同「母愛」,但這種母愛卻是社會秩序中早已規定好了的母愛。她歌頌的女性,全都認同母親的形象,全都有犠牲精神,全都為男權社會中的「崇高價值」而犠牲,她們就像「威仁多夫女神」一樣,是盲目的,盲目中自己的主體意志消失了。 《二》裏老母親所作出的各種行徑,暗合上述人類對母愛的詮釋,令觀眾産生極大的共鳴經驗,起了傳承的作用。 2. 母愛的根源及其悲劇性 古埃及學者E.A.Wallis Budge 在 The Gods of The Egyptians 書中,刊出一首古埃及詩:《艾息斯女神的哀傷》。內容是說艾息斯女神看見死去的兒子,便跪在兒子身旁,慘叫一聲,手在口裏邊掏,好像要把聲音抓出來那樣。 母愛是從哪裏來的?從《艾息斯女神的哀傷》到前陣子極受港澳觀眾歡迎的電視劇《阿旺新傳》裏,阿旺的母親為拯救被擄的兒子,不顧自己體虛力弱硬要往高山求拜神靈庇佑;到《二》裏老母親在記憶衰退,年邁體衰時,仍牽掛著孩子的一切。一個女子為了實現對孩子的愛,必定付出巨大的代價,經歷自己料想不到的各種痛苦與折磨,而且不一定能得到甚麼報償, 這便是悲劇。「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句話所以能打動人,就是因為它道破了父愛、母愛值得哀憐的悲劇性。 二. 「非孝」加劇人生的悲劇性 非孝者,無心愛其親也。現代社會被金錢席捲一切之後,也正在席捲這種親情。在西方,人際的温暖、親情的温暖正在逐步消失;在澳門,也是如此,這就使人生的悲劇性加深。澳門以致外國的老人院需求量愈來愈大便是一例,那些孤苦伶仃的老人並不缺錢,缺的是親情該有的温暖。 《二》高舉著反「非孝文化」的旗幟,劇中並沒有複雜的意識,只有單純的目的,就是讓反智的時代重新體驗温情,反省「愛的文化」的斷層危機。 1. 「非孝」非絕對原則 任何風氣相對自由的國家,倫理中的「非孝」因子總會悄悄發芽甚至長成為一種文化。而傳統保守的近代中國在新文化運動中,「非孝」的觀念也曾像炸彈似地爆破過。第一個提出「非孝」的,就是施光南先生的父親施存統先生,他是共産黨的第一代思想家。可是施光南先生一直很孝敬他的父親,可見人類對父輩的敬意是很難通過文化革命擊碎的。施存統先生當時提出「非孝」並非沒有理由。中國在很長的歷史時間中,確曾以「孝」的名義扼殺過年輕的生命,魯迅所深惡痛絕的「二十四孝圖」中的故事就是明證。因此,當時提出「非孝」乃是「救救孩子」的一環. 然而,我們不能離開當時的歷史情景而把「非孝」當作普遍的絕對原則,而失去對父母輩的敬意和理解。 2. 在「自由」與「獨立」之間 《二》裏老母親記憶漸失,但回想當初,感嘆自己在活過二十個四年裏,養育了那八個今已各奔前程的孩子,但仍願意擔負起照顧孫兒的活兒。可惜教養孫兒的責任懸空,換來的只是子女的疏遠和不信任。 母愛的悲劇在此時表現得最為劇烈,明明是可以「獨立」卻獨立不了,明明可以享受自由之輕,卻偏偏依然感受到責任之重。這個時候,不管是「自由」理論還是「獨立」理論,皆自欺欺人。這顯然是悲劇,即使悲劇的主體(老母親)轉換為沒有記憶衰退的正常老人,也是一樣。且人注定永遠要在自由之輕與責任之重中徬徨、徘徊、焦慮,注定要肩負自己未必願意承受的重擔,注定要為子女(無論孝/不孝)付出一輩子。

2010年2月11日 星期四

《二月廿九》的來由


《二月廿九》的來由

李宇樑


《二月廿九》的來由

葛多藝術會最近與曉角劇社合辦製作“學院派系列”演出,其中一個劇目選了我寫於十七年前的一個短劇作品《二月廿九》,由在外地戲劇學院修讀戲劇的學生製作及演出。在澳門今天的功利與實用主義社會裡,選擇唸戲劇專業是需要一份很堅定的意志及對藝術追求的熱誠,其中可能會承受來自家庭的壓力,我衷心為這些充滿藝術理想的同學鼓掌。在掌聲之中,我且在這裡介紹一下這個戲的創作來由,作為提供觀衆於看戲之餘,關於這個戲來龍去脈的一些補充資料。

《二月廿九》是個寫於1993年的獨腳戲,它曾分別在香港(1993)及澳門(1994)的戲劇匯演中獲得最佳劇本奬。這些年來它被搬上舞台的次數已不復記得,此劇除了多次被不同劇團在澳門上演過,也曾分別被香港、內地及台灣的劇團搬演過。最近兩次上演的舞台是在台灣,於去年不約而同分別被兩個戲劇學生搬演,一個是於去年三月份由台灣“再現劇團”於地下劇會上演 (演出片斷可在網上YouTube看到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AFc0Kko-nc&feature=related),另一個則是四月份在台灣中國文化大學第五屆戲劇節春季劇展上演出。每地演出都會將劇本的內容細節作一些適度修改,以符合當地的生活實況。天津戲劇家協會1999年於天津人民藝術劇院上演的時候,就添加了一些當地的生活小節,使之地道化,而台灣文化大學的演出則是改以男演員擔演,並以台語演出。

寫作《二月廿九》的靈感來自一則電台新聞,當時,新聞以很少的篇幅報道了一則獨居老人在家居去世後幾天才被發現的新聞。印象中,那樣子的新聞常見於港澳報章,卻總是被放於不起眼的位置,猜想大概那是常有發生的事,已不被認作為”新聞”的緣故。於是我向友人說想以獨居老人作一個劇本的題材,但友人認為一般觀衆不會對老人題材感興趣,我卻有不同的看法。於是我開始觀察及搜集老人的生活形態,劇中的老婆婆就是集中了一些觀察所得的樣板人物而塑造出來的。獨居老人不一定是沒兒沒女。劇中的老婆婆就有八個子女,她在戲中的遭遇、變故都是我一些朋友的家人的親身經歷。整齣戲發生於一個下午,從晌午到黃昏,到黑夜,從充滿希望的和暖陽光過渡到冷寂的孤燈,讓觀衆目睹老人家的時光點滴地流逝,在等待中。故事選擇以輕鬆惹笑的喜劇形式寫出來,是希望使觀衆處於鬆弛的氛圍下打開心扉,於嘻哈絕倒的笑聲中,不知不覺地投進老人家的內心世界裡去。它,其實是個悲劇。

這個戲的演出難度在於演員,複印老人家的形態容易,了解老人家的心境難,還有如何掌握節奏,獨力支撑整齣戲而又使觀衆看得津津有味。如果擔演的是年靑演員,由於缺乏生活體驗,演出的難度更大。創作《二月廿九》的原意是希望觀衆看戲之後,於笑過之餘,對雙親——尤其是那些上了年紀的父母——多一點了解,甚而有多一份切實體貼與關懷。於是我就一直有個奢望:於每年的母親節及父親節上演這個戲,好讓兒女帶同父母一起進劇場裡觀看,成為慶祝母親節的例行上茶樓飯館之外的另一個選擇。

李宇樑

lawrencelei2000@gmail.com

原文出自澳門日報 :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0-02/11/content_425918.htm

2010年2月6日 星期六

“學院派”釋疑

“學院派”釋疑

安 東

“學院派”釋疑

近日,從網上看到葛多藝術會及曉角劇社將會聯合在曉角實驗室舉辦一項名為“學院派演出季”的話劇表演。對於何謂“學院派”?為甚麼這項演出特別標榜“學院”這兩個字?是否標榜“學院派”便表示高人一等?相信這些都是很多澳門戲劇人都感到興趣的問題。

昨天,剛好碰到這次演出的其中一位導演余子傑,於是向他提出這些問題。

原來,近年本澳很多酷愛戲劇的青年人,在中學畢業後,選擇了以戲劇作為繼續進修的學科,接受正規的戲劇教育,準備投身戲劇藝術。而選擇進修的地方,包括香港、台灣、內地……目前,已經畢業或仍在進修的有十多人。

對本澳戲劇界來說,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對提高澳門的戲劇藝術,肯定有正面的意義。

就在這春節假期間,一批這樣的戲劇人回到了澳門。為了向這批正在修讀或已畢業的戲劇專業學生提供一個機會,讓他們學以致用,發揮所長,因此趁這假期舉辦了這個“演出季”。

至於選擇“學院派”這名稱,主要是表示他們都是接受過正規戲劇教育的學生而已。按理說,一個接受過正規戲劇教育的戲劇人,無論在演、導、對角色或劇情的理解、處理手法、幕後的運作等等,與純業餘的戲劇人比較,都會有些分別。這種分別,並非表示他們就必定優於純業餘的。不過,假如兩者毫無分別,又何需花數年時間專修戲劇呢?

這次“學院派演出季”分兩個演期,其一是二月五至十日演出就讀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系的余子傑導演的本澳劇作家李宇樑作品《二月廿九》;其二則是二月二十及廿一日演出就讀台灣大學戲劇系的莫家豪導演的法國劇作家尚 · 克勞德 · 卡里耶爾作品《備忘錄》。

這兩齣都不是新作品,其中《二月廿九》更曾在本澳由不同的演員演出多次,這次由一位也在台灣修讀戲劇的年青演員黃希玲飾演一位八十歲的婆婆,很有興趣看看這些“學院派”如何在這齣劇迷熟悉的劇目上賦予新意。何況這次演出所有收入均捐予宣明會作慈善同途,“寓藝術於慈善”,何樂而不為?

安 東



原文出自 : 澳門日報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0-02/06/content_424113.htm

2010年1月27日 星期三

學院派演出季第二浪《備忘錄》

學院派演出季第二浪《備忘錄》

法國劇作家尚。克勞德。卡里耶爾的作品


刻劃一種愛的狂熱

進行一場愛的遊戲

尋找一種愛的可能


男子收藏了一本「備忘錄」,記載了他每晚獵豔成績。一場愛情的猜謎遊戲,到底誰說出了真相?

《備忘錄》集中發生於三天兩夜裏,卻達致常人終生都可能無法企及的情感深度,與愛情關係的激烈逆轉。一個陌生女子闖進一個有條有理的單身男子的家中,聲稱要找一位費昂先生,男子告訴她找錯地方後,女子竟千方百計賴著不走,並開始盤據他的生活空間……



演出日期:2010年2月20及21日15:00、20:00,共四場

演出地點:曉角實驗室(漁翁街南豐工業大廈第一期12樓A)

售票地點:窮空間、牛房倉庫、邊度有書

票價:Mop50(全日制學生、演藝學院學生及65歲以上長者可享九折優惠)

(本演出門票收入將捐予世界宣明會)

聯絡:陳小姐66318193 

監 製:許國權,陳飛歷

執行監製:陳詩琪,陳安琪

執行製作:陳嘉宜

導 演:莫家豪*

演 員:吳嘉偉,徐靈芝

文本顧問:周兆樺*(台灣)

平面設計:謝友容*(台灣)

舞台設計:陳昱旋*(台灣)

舞台技術:莫家豪*

舞台助理:楊彬**

服裝設計:許曉宜*(台灣)

服裝助理:莊莊**

燈光設計:杜國康

燈光控制:高詠欣

音樂及音效設計:龍


*現就讀於台灣大學戲劇系

**現就讀於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

學院派戲劇之我見

學院派戲劇之我見

周樹利


學院派戲劇之我見

幾位到外地攻讀戲劇專業課程歸來的年輕人準備舉辦一些季度性的戲劇演出。無論站在任何角度來看,這都是一件値得高興的事。這些生力軍的接連出現,無疑為本地疲弱的劇壇注射了強心針,為我們帶來新的希望。只是,這項演出的命名“學院派演出季計劃”卻使我感到有如丈八金剛,摸不着頭腦!

如果說,“學院派”此詞僅僅是指帶領演出的人是具戲劇專業資格的,那我沒有意見——但如果說,其含義是指這些演出的表現或處理手法有獨特的風格,有別於其他“非學院派”的演出,恕我直言,這樣的命名就未免被濫用了。就拿演出者提及的本地及鄰埠短劇經典名著《二月廿九》(李宇樑)及《一條線》(陳敢權)來說,不同的演出者(包括導演及演員)肯定就會有不同的處理手法。當中,有些可能是保守一點,有些可能又是比較前衛、創新點,但誰都不能斷言,保守一點的演出屬“非學院派”,而前衛創新一點的就一定是“學院派”。

跟一位醫科畢業的戲劇愛好者談及此話題時,他的補充見解也頗有意思:“我在大學唸書時也遇上‘兩派’,一派是理論派,另一派則是實踐(臨床)派,兩派之間對一些病例的處理卻實實在在有着清晰的不同意見。而把戲劇演出分成學院派與非學院派,那就不太恰當了!”

無意為這一群具大學戲劇學歷的年輕朋友搞“對抗”。眼看有關戲劇演出或評論見報的機會不多,找個話題,旨在希望能看到有不同聲音出現,湊湊熱鬧!

周樹利



原本出自 澳門日報 :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0-01/26/content_419818.htm

2010年1月15日 星期五

葛多藝術會學院派演出季<<二月廿九>>

葛多藝術會及曉角話劇研進社主辦,學院派演出季第一浪之《二月廿九》,門票收益將全數撥捐世界宣明會。
舉辦學院派演出季的目的旨在為正在海外修讀或已畢業的戲劇專業學生提供機會,讓他們得以學以致用,發揮所長。

世事無常,要珍惜眼前人。《二月廿九》這個劇本,寫實的告訴觀眾要孝順,人可能當局者迷,不知道自己已經不理會父母了,或做了一些不自覺的行為而令父母傷心。推而及之,身邊朋友也是一個要重視跟珍惜的對象 ---- 這一些是導演看完了<<二月廿九>>的感慨。

一個社會問題劇,用一個獨角戲的形式把問題點出來,突顯出老人的孤獨及在家中的無所事事,老人的囉唆和自言自語更是心靈真愛的含蓄表現。當我們瞭解了她的舉動後,你會沉思、你會反省、你會行動,想辦法怎樣去愛你的父母。

編劇:李宇樑
導演︰余子傑
演員︰黃希玲

演出日期:2010年2月5 及 10日, 晚上八時
演出地點:曉角實驗室(漁翁街南豐工業大廈第一期12樓A)
票價:$50(門票收益將全數撥捐世界宣明會)
購票地點:牛房倉庫、窮空間、邊度有書
查詢:66318193 陳小姐

監製︰陳飛歷,許國權
執行製作︰陳安琪,陳詩琪
舞台監督︰郭楊蓉
舞台設計︰余子傑
音效設計︰謝令威(台灣)
燈光設計︰陳飛歷
平面設計︰林凱穎
化妝設計︰李祉霖
服裝設計︰何潔華
影片設計︰鍾紹鵬

希望到時見到你啦~!

葛多藝術會在春季仲有好多其他的演出,當然仲有和曉角話劇研進社繼續合作的學院派演出季第二浪﹣《備忘錄》啦,亦即將於2月20﹣21與各位見面~記住留意宣傳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