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7日 星期三

四年一度的“二月廿九”


四年一度的“二月廿九” 文 思 四年一度的“二月廿九” “四年一度”會讓人產生甚麼聯想?世界盃?奧運會?除了體育盛事外,原來還有一項是跟大家有切身關注,那便是“四年一閏”的二月廿九日。也許這“多”出來的一天,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只是一個日期,並無特別。但對於在這一天出生的人來說,假若活到八十歲,他/她也只有二十個生辰。如果,您也恰巧是這天誕生的人,會否如“二月廿九”內的老婆婆一樣,對這天特別重視? 《二月廿九》是李宇樑於一九九三年所寫的劇本,及後在港、澳、台均有演出,今次恰巧也安排於二月份由本澳青年劇團葛多藝術會演出。故事講述生於二月廿九日的老婆婆,育有八子,卻各散東西,一子一女雖居於澳門,也只通過電話慰問母親的近況,鮮有現身探望。在“四年一度”的生辰裡,老婆婆一早整裝待發,準備迎接兒孫的到賀,可是熱情的期待最終還是被“忙碌”冷卻了,女兒致電說無法到賀,老婆婆想要叫喚兒子前來,結果仍只是向其噓寒問暖,強掩內心的思念之情。至此,老婆婆真的是期盼慶祝自己難得的生辰嗎?也許慶生之名只是一個藉口,好待兒女能有一個到來探望自己的理由;她寧願忍受孤寂,也不想打擾子女的生活。老婆婆對子女那份含蓄的愛,洋溢於面容,盡訴於台詞,觀者無不動容。 劇中飾演老婆婆的黃希玲,以廿歲之齡扮演七十多歲的老人角色,實在有相當難度。然而她的一舉手一投足,依然神似。縱使無法讓觀衆相信七十多歲的老人可以在劇場內“健步如飛”,但在緩緩爬上枱上掛上合照的一幕,她的緩慢、顫抖、痛楚、無奈和喜悅,已見黃希玲在扮演老人角色上花了不少心機;尤其喜歡她那略帶鄉音的對白誦讀,親切感異常濃烈。黃希玲獨當一面的這台獨腳戲,一人背誦長達四十五分鐘的台詞,既要注意“舞台”走位,又要熟記台詞,在演出期間也未有出現重大疏漏,殊不容易。 《二月廿九》雖沒有明顯大起大落的情感,但淡淡的回憶與關愛,卻在四十五分鐘內一氣呵成地洋溢於劇場內。在製作簡單的場刊內,李宇樑被稱為著名劇作家,確是實至名歸的。觀乎《紅顏未老》、《海角紅樓》等大型作品,乃至《二月廿九》這類小品短劇,兩者之中對情感的細膩描寫,並不因為劇作的大小而有所濃淡差異,觀衆仍然是可以從中獲得同等的深情。好的劇本,未必一定是史詩式的大型作品吧?《二月廿九》這個小故事裡,可以觸動觀衆反思對家人的關愛,足可稱為佳作,值得再三回味。 文 思 原本出自澳門日報 :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0-02/17/content_428707.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