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弃了心爱的音乐剧《蝶》,来看《生之葬礼》。
首先是因为蓬蒿的大名,早在半年前就如雷贯耳,听说是个玩个性的剧场,听说老板是牙医转行,听说这里的演员很敬业,听说……
其次,每次去中戏剧场看话剧,都会路过蓬蒿剧场旁的胡同,那绿色的灯箱牌子,和那条窄窄的胡同,总像一个谜一样,每次都牵扯着我的心。
宣传单上写着:如果可以在人生必须参加的仪式清单上增加一项, 而且能让身边的朋友及家人都永生难忘的仪式--我会选择 “生之葬礼”。
我写文字喜欢倒叙的方法:因为结尾总是让人印象深刻,是点睛之笔,是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妙笔生辉,是在开怀大笑时增添一抹淡淡的感伤。
老陈的照片挂在墙上,两排白色的玫瑰花铺满走廊,小陈那忧伤的背影定格在走廊尽头,他默默的注视着熟悉又陌生的照片上的父亲。回忆随着钢琴伴奏曲缓缓涌上心头,那些后悔,那些没有说出的话,那些没有关心的日子,那些没有照顾的生活,在亲人逝去的那一刻,全部崩溃出来,却为时已晚。
一句俗得不能再俗的话: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可以买。但是每个人仍旧固执的“遵守”着一条规则,在身边的永远不珍惜,错过了逝去了却追悔莫及。
当参加七哥爸爸的葬礼时,小陈已经有两年的时间没有和自己的父亲联系了,他觉得爸爸只顾着挣钱,对自己和母亲非常冷淡,而在一大段的时间里,对父亲产生了仇恨和疏远。当七哥让小陈给自己的父亲打个电话时,小陈非常不情愿,最后还是拨通了那个熟悉的电话号码。当听筒里传来爸爸的咳嗽声,爸爸亲切的问候声,爸爸喜欢说一些奇怪的故事和离奇的事情,小陈慢慢的感化在亲情里。
当参加别人的葬礼,需要准备一身合体的西服,一副黑色的墨镜,一包擦眼泪的纸巾;当别人在进行遗体告别,在哀伤的鞠躬,在伤心的缅怀,他可以置身其外,甚至进入了梦乡。
而当自己是这个葬礼的主角时,他……
我觉得可以给这篇剧评起个题目叫:一场自我重生的葬礼。
男主角在话剧的前四分之三部分,都是一个人来演绎的,他利用自己夸张的肢体语言,丰富的面部表情,华丽的语言设计,把小陈和爸爸的关系表演的淋漓尽致。带着观众一起身临其境,回顾着他“非凡”的成长历程,用一只旅行皮箱,两把椅子,一辆遥控汽车等简单的道具,和舞美灯光别具特色的穿插,恰到好处的音乐搭配,让我们彷佛真的和小陈一起进入了他的生活。这里似乎不是舞台和观众,呈现的是小陈的生活和看客们。
虽然这部话剧只有短短的六十分钟,却让人感觉短小精悍,意犹未尽,似乎被融化在小陈的情绪里,久久不能平静。当话剧结束,演员谢幕时,我真切的看到了男主角眼眶里的泪水。
原文出自 : http://critics.cando360.com/essay/35223.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