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藝穗節《生之葬禮》劇評
節目名稱:生之葬禮
星星等級:★★★★
觀賞時間:2011/09/07 15:00
地點:再現劇團藝術工場 Representation Theatre
評論者:徐開塵
評論內容:
劇名為《生之葬禮》,其實全劇並未出現「生之葬禮」(生前告別式),而是以參與
他人葬禮的過程,帶出主角的親情故事,進而探討人生最後一場聚會的形式和意義。
主角以出席葬禮的準備─服裝、眼鏡、紙巾等實物,點出這個場合所隱含的存在與不存在之生死有別。開場就引人入勝。接著透過在長輩葬禮中沉睡,夢中出現自己與父親情感的糾結和對立,陌生到和解,整理且省思親人相處之道。最後是父親葬禮中的追悔作結。
兩位演員,兩個木箱、一只行李箱、幾個玩偶,簡單的道具和表現形式,讓人更能聚焦觀戲。來自澳門的演員,雖然國語不十分流利,有些話含糊不清,但演員的肢體動作,以及配合情節鋪展的燈光變化,呼應戲的層次和情緒起伏,倒也緊湊流暢。可惜的是,收尾以愛要及時和生之葬禮的必要帶過,有些老套,且有戛然而止的感覺。
演出結束時,演員說明自己的身分是導演陳飛歷,因主要演員生病無法參與演出,他只好披掛上陣。解除了觀戲時一直覺得他略顯緊張、台詞不順的疑惑,但情有可原。
原文出自: http://www.taipeifringe.org/Content/StarContent.aspx?FSID=513
2011年9月9日 星期五
2011年8月7日 星期日
葛多暑期青年創作劇 - << 五小葛>>
"超身體"工作坊 -工作感想
由葛多藝術會舉辦維期一星期的超身體工作坊結束了,這個星期可以說是學到很多方法,當然這些方法還需要時間去消化和繼續練習,才可以確切地應用到表演上。
"刺激,接受,反應"是表演上一個很當下的時刻,也是這星期給我最大的體會。我們時常被說只用上半身演戲,因為我們都忽略了身體上的接受,而這個工作坊卻在短短的一週內,讓我更認識我的脊椎,這是上半身與下半身的連繫。在表演上他是一個很重要的角色,一個演員在舞台上的存在感以及投射能力的基底,着重與地板的連接。而這些連接離不開我們的跨和脊椎,因此這個工作坊的訓練方式比較針對於這兩點作出了不同的練習。而在這些不同的身體練習上我也不斷感受到"刺激,接受,反應",在推拉練習上,對於直接在身體上的反應,別人給予多少力,我們接受多少,就作出多少反應,有時候我們會出現一些不誠懇的反應,例如自己反應多了和給予的不成正比,這正正就如同我們在表演上預設了對手的反應一樣,並沒有真正去感受。這樣的過程中讓我體會如何在身體上結合表演。而且直接發生在身上,比起讀理論和聽別人說的更直接更能實際理解。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在身體直接看到有機的表演,當我們不能預測下一步會發生甚麼的時候,那樣的表演是最好看的。當然這種不可預測也是要在表演者的控制之內,這種控制不是對事情發生的控制,而是自己肢體上的。
在聲音上,我們也看到脊椎與發聲的連接,嘗試用不同的共鳴,不同的質感去說台詞,為我們的表演提供了可能性,當然我們不能直接把這些搬到舞台,但這樣無疑是給了我們更多的思考空間,有了一些從身體影響思考的方法。
在最後一天的慾望之舞,當身體超越了體能後,在那一刻我感覺到很奇妙的穩定,我對於自己的身體拉到兩邊極端時那一種達乎臨界點的一刻感到喜悅,忽然有種平靜而很美的感覺。老師提到當我們突破自己的時候,我們的慾望會由此生出。而我那時是一個完全放空的狀態,在那個狀態中很舒服,完全不知道原來已經跳了這麼久。對我來說這一是一種表演的狀態,腦袋放空,下一步會自然走下去,因為會發生的自然一定會發生。在放空中仍然在感受空間的變化,仍然在感受別人給予的,而正因為放空了,所以能包圍能感受的空間也相對變大了。這是一種理想的溝通時刻,因為感受到不只是情緒,連同我們的呼吸,能量,身體,脊椎上的小細節也感受到。而且當中同時把不同體系的肢體訓練集合其中,再也不只是單單系統上的訓練,而是把這些訓練基礎確實地應用到表演上,要達到這一點,一個星期當然不夠,可是我相信按照這樣的訓練不繼反覆練習,總可以真正地融匯貫通。
莊莊
"刺激,接受,反應"是表演上一個很當下的時刻,也是這星期給我最大的體會。我們時常被說只用上半身演戲,因為我們都忽略了身體上的接受,而這個工作坊卻在短短的一週內,讓我更認識我的脊椎,這是上半身與下半身的連繫。在表演上他是一個很重要的角色,一個演員在舞台上的存在感以及投射能力的基底,着重與地板的連接。而這些連接離不開我們的跨和脊椎,因此這個工作坊的訓練方式比較針對於這兩點作出了不同的練習。而在這些不同的身體練習上我也不斷感受到"刺激,接受,反應",在推拉練習上,對於直接在身體上的反應,別人給予多少力,我們接受多少,就作出多少反應,有時候我們會出現一些不誠懇的反應,例如自己反應多了和給予的不成正比,這正正就如同我們在表演上預設了對手的反應一樣,並沒有真正去感受。這樣的過程中讓我體會如何在身體上結合表演。而且直接發生在身上,比起讀理論和聽別人說的更直接更能實際理解。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在身體直接看到有機的表演,當我們不能預測下一步會發生甚麼的時候,那樣的表演是最好看的。當然這種不可預測也是要在表演者的控制之內,這種控制不是對事情發生的控制,而是自己肢體上的。
在聲音上,我們也看到脊椎與發聲的連接,嘗試用不同的共鳴,不同的質感去說台詞,為我們的表演提供了可能性,當然我們不能直接把這些搬到舞台,但這樣無疑是給了我們更多的思考空間,有了一些從身體影響思考的方法。
在最後一天的慾望之舞,當身體超越了體能後,在那一刻我感覺到很奇妙的穩定,我對於自己的身體拉到兩邊極端時那一種達乎臨界點的一刻感到喜悅,忽然有種平靜而很美的感覺。老師提到當我們突破自己的時候,我們的慾望會由此生出。而我那時是一個完全放空的狀態,在那個狀態中很舒服,完全不知道原來已經跳了這麼久。對我來說這一是一種表演的狀態,腦袋放空,下一步會自然走下去,因為會發生的自然一定會發生。在放空中仍然在感受空間的變化,仍然在感受別人給予的,而正因為放空了,所以能包圍能感受的空間也相對變大了。這是一種理想的溝通時刻,因為感受到不只是情緒,連同我們的呼吸,能量,身體,脊椎上的小細節也感受到。而且當中同時把不同體系的肢體訓練集合其中,再也不只是單單系統上的訓練,而是把這些訓練基礎確實地應用到表演上,要達到這一點,一個星期當然不夠,可是我相信按照這樣的訓練不繼反覆練習,總可以真正地融匯貫通。
莊莊
2011年8月5日 星期五
“超身体”工作坊手记
2011年7月21日至2011年7月31日,我有幸参加了澳门葛多艺术会的“超身体”工作坊。和台湾来的王靖惇老师一起进行了7天的工作。回家沉淀了几天之后,我想是时候写一下我对这个工作坊的的感悟。和大家分享。并且做一个学习阶段的记录。
在一开始,我对工作坊的内容一只半解,因为我的母校中央戏剧学院在大三后就没有形体课的内容,我已经有一年没有再接触到形体的训练。最初听说王老师的课程会训练到身体上绝少训练到的部位,(譬如说脊椎)我觉得是一种新的体验,并愿意尝试。一连上完了7天的训练课程,接触了奥丁,安.伯曼的训练体系,跳完了最后的“欲望之舞”后。我开始总结和反思。希望从我自身出发,感性和理性的认识这一系列形体训练方法对导演或演员的帮助。我总结了一下几个部份:
1.演员与空间的连接:
在以往的排练,导表演的学习中,老师和我们自己都会对自身提出要求。那就是“交流”。演员之间的交流,演员与观众的交流。如何把握此时此刻的对手,是非常重要的。但这次的“超身体”工作坊让我了解到一个新的观点,那就是演员与空间之间的交流。在不同体系的几组训练中,王老师都强调了每个人与空间的联系。演员如何关照自己在舞台上此时此刻的位置,如何与整个空间连结。在意整个空间给予自身的感受等等。一开始我并不明白其中的意图。在大量的体能训练中,我难以理解此时我和空间的关系。在后几天的训练中,我刻意给自己一些要求,在进行譬如说“蛇舞”,或者是“矛与盾”的等与空间有关练习中,带入一些自己的情感。并同时感受整个空间此时此刻发出的能量,籍此,如何刺激我当时规定情境下的情感表达,(譬如说伤感,愤怒,雀跃等)我发现好几次的尝试中由于我集中感受到空间(以及空间中的对手)给予我不同能量,我能更容易被规定情境所感动。感受也变得敏锐。由此我联想到了我在前不久的毕业实习大戏中的一些困惑:由于感受到每一天空间中的细微的变化,每天表演的发挥程度也不同,时好时坏。剧场热的时候的演出效果和冷的时候的演出效果不同,人多时的演出效果和人少时的演出效果不同。由此证明,其实我们每个演员都在感受不同的空间带给我们的不同的感受,被动的感受空间,只能被空间的环境所影响,多数时候会阻碍好的发挥。而经过训练后,主动的感受空间,并由此置换当下演员应该有的感情,加以放大而取得应该的演出效果,除了演员本身的集中,还有对整个空间环境很好的意识。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对空间的意识,被动的接受当下的空间,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其次,对空间的感受还有对当下演员有机的调整姿势,调度的尺度,焦点的集中或者转移有很重要的影响。
2.脊椎于气息:
脊椎作为人类重要的4个生理弯曲中,脊椎占了很大的比重,对于演员来说,在舞台上的大部分运动亦靠脊椎支撑。但在我们平时的训练中,很少会训练到脊椎的运用,演员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也就很难有成功的表演。奥丁和安.伯曼的训练中,多强调脊椎的运用。一开始我总认为形体的训练多帮助音乐剧演员的演出。但经过“蛇舞”,“推和拉”“台词运用和脊椎的结合”等等,的连续七天,一天比一天大强度的训练后我明显感觉到,当你能很好的控制“脊椎”之后,我能够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感的表达。而且情感的表达方式不仅仅源于内在的情感,更通过身体的帮助使得情感可以进一步的放大,从而扩大到和对手的交流。我认为,控制身体亦是一种情感外化的方式。当然,作为工作坊的训练,我们更多不是作为一个有演出认为的演员,而是作为一个自然的人站在舞台上,所以动作的幅度夸张时,情感会很好的表达,而如何真正应用到表演上,我想会是一件更有趣的事情。
说到气息,我总是第一时间联想到台词的应用,我的母校中央戏剧学院的一贯传统也是将二者联系起来。如何运用气息和如何说好台词很多时候被放在同一堂课上来讲。我发现不论是任何一种表演派别,都会把气息放在同等重要的高度,而我想说,从浅显来看,气息的运用控制音量的大小,断句的对错。而从这次的学习中,我结合之前所学过的知识明白了另一点。气息对演员情感的帮助也是巨大的。气息的改变从生理上帮助演员投入情感,表达情感,我认为很多时候,有内部到外部和有外部到内部是相辅相成的。而判断在什么样的规定情境下带入什么样的情感记忆,辅助与什么样的气息帮助表演也是有张力的表演应该剧本的。感性的运用气息,让它不仅仅是一个台词的辅助品。这也是对身体的一个新的认知。
3.物质和意识:
戏剧是相信的艺术。舞台上发生的事情既是假的,也是真的。所以,作为一名戏剧工作者,我们应该弄清楚物质和意识之间的关系,才会弄清楚我们在舞台上如何“存在”,进而认识到我们在舞台上的“造型感”,最后把他们转化为富有张力的饱满的舞台表演。在七天的训练中,王老师的很多训练方法,比如说“集中”,“燃烧”,都是要求大家相信此时此刻的规定情境,想象丹田透过脊椎发出的能量,改变气息,眼睛的焦点,企图燃烧前方的空间。在一半人看来,这是一个异想天开的场景。我本人比较理性,一开始都很难相信这样的规定情境。所以我一开始都想了一些办法,带入自己的情感记忆。我发现我竟然可以相信自己可以燃烧对面的景物,而同时自己的内心也在受着同样的煎熬和燃烧。我第一次相信了“相信”的魅力!当然后面我分析,这与身体的控制是分不开的,但是从意识的范畴来看,使得我“燃烧”的就是相信的力量。所以作为导演系的学生,我认为这都是一个很好的训练演员的方法。在后来的训练中,我尝试不带入“情感记忆”去燃烧眼前的事物,我发现,我同时能获得专注和通过身体带来的一种内心的感动(伤感或者雀跃或是愤怒)在有了这颗种子之后再辅助与情感记忆,我发现能获得更好的一种表达方式。是透过身体,眼神,气息而得来的。而我相信那一刻,我的“存在感”是意识上和物质(身体)上相辅相成的。我想这都是很好的一种表演的体验可以运用到以后的演出中的。
这七天来的训练是一步一步进行的,很多训练都是不断的重复进行的,而第一天的体验和最后一天的体验是不断曲折的进展的。形体训练是很物质的,而如何通过物质的训练去达到演员的身体情感的结合这是这七天来体验最深刻的,而我同时也理解了“超身体”的概念。即控制自己的身体,相信自己的身体,从而很好的运用你的身体去体验和相信舞台和表演艺术。只有超越了自身身体的极限,你才能更好的从理性上认识自己的情感。运用自己的情感。从而获得饱满的表演。希望我可以学以致用。
張迪
在一开始,我对工作坊的内容一只半解,因为我的母校中央戏剧学院在大三后就没有形体课的内容,我已经有一年没有再接触到形体的训练。最初听说王老师的课程会训练到身体上绝少训练到的部位,(譬如说脊椎)我觉得是一种新的体验,并愿意尝试。一连上完了7天的训练课程,接触了奥丁,安.伯曼的训练体系,跳完了最后的“欲望之舞”后。我开始总结和反思。希望从我自身出发,感性和理性的认识这一系列形体训练方法对导演或演员的帮助。我总结了一下几个部份:
1.演员与空间的连接:
在以往的排练,导表演的学习中,老师和我们自己都会对自身提出要求。那就是“交流”。演员之间的交流,演员与观众的交流。如何把握此时此刻的对手,是非常重要的。但这次的“超身体”工作坊让我了解到一个新的观点,那就是演员与空间之间的交流。在不同体系的几组训练中,王老师都强调了每个人与空间的联系。演员如何关照自己在舞台上此时此刻的位置,如何与整个空间连结。在意整个空间给予自身的感受等等。一开始我并不明白其中的意图。在大量的体能训练中,我难以理解此时我和空间的关系。在后几天的训练中,我刻意给自己一些要求,在进行譬如说“蛇舞”,或者是“矛与盾”的等与空间有关练习中,带入一些自己的情感。并同时感受整个空间此时此刻发出的能量,籍此,如何刺激我当时规定情境下的情感表达,(譬如说伤感,愤怒,雀跃等)我发现好几次的尝试中由于我集中感受到空间(以及空间中的对手)给予我不同能量,我能更容易被规定情境所感动。感受也变得敏锐。由此我联想到了我在前不久的毕业实习大戏中的一些困惑:由于感受到每一天空间中的细微的变化,每天表演的发挥程度也不同,时好时坏。剧场热的时候的演出效果和冷的时候的演出效果不同,人多时的演出效果和人少时的演出效果不同。由此证明,其实我们每个演员都在感受不同的空间带给我们的不同的感受,被动的感受空间,只能被空间的环境所影响,多数时候会阻碍好的发挥。而经过训练后,主动的感受空间,并由此置换当下演员应该有的感情,加以放大而取得应该的演出效果,除了演员本身的集中,还有对整个空间环境很好的意识。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对空间的意识,被动的接受当下的空间,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其次,对空间的感受还有对当下演员有机的调整姿势,调度的尺度,焦点的集中或者转移有很重要的影响。
2.脊椎于气息:
脊椎作为人类重要的4个生理弯曲中,脊椎占了很大的比重,对于演员来说,在舞台上的大部分运动亦靠脊椎支撑。但在我们平时的训练中,很少会训练到脊椎的运用,演员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也就很难有成功的表演。奥丁和安.伯曼的训练中,多强调脊椎的运用。一开始我总认为形体的训练多帮助音乐剧演员的演出。但经过“蛇舞”,“推和拉”“台词运用和脊椎的结合”等等,的连续七天,一天比一天大强度的训练后我明显感觉到,当你能很好的控制“脊椎”之后,我能够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感的表达。而且情感的表达方式不仅仅源于内在的情感,更通过身体的帮助使得情感可以进一步的放大,从而扩大到和对手的交流。我认为,控制身体亦是一种情感外化的方式。当然,作为工作坊的训练,我们更多不是作为一个有演出认为的演员,而是作为一个自然的人站在舞台上,所以动作的幅度夸张时,情感会很好的表达,而如何真正应用到表演上,我想会是一件更有趣的事情。
说到气息,我总是第一时间联想到台词的应用,我的母校中央戏剧学院的一贯传统也是将二者联系起来。如何运用气息和如何说好台词很多时候被放在同一堂课上来讲。我发现不论是任何一种表演派别,都会把气息放在同等重要的高度,而我想说,从浅显来看,气息的运用控制音量的大小,断句的对错。而从这次的学习中,我结合之前所学过的知识明白了另一点。气息对演员情感的帮助也是巨大的。气息的改变从生理上帮助演员投入情感,表达情感,我认为很多时候,有内部到外部和有外部到内部是相辅相成的。而判断在什么样的规定情境下带入什么样的情感记忆,辅助与什么样的气息帮助表演也是有张力的表演应该剧本的。感性的运用气息,让它不仅仅是一个台词的辅助品。这也是对身体的一个新的认知。
3.物质和意识:
戏剧是相信的艺术。舞台上发生的事情既是假的,也是真的。所以,作为一名戏剧工作者,我们应该弄清楚物质和意识之间的关系,才会弄清楚我们在舞台上如何“存在”,进而认识到我们在舞台上的“造型感”,最后把他们转化为富有张力的饱满的舞台表演。在七天的训练中,王老师的很多训练方法,比如说“集中”,“燃烧”,都是要求大家相信此时此刻的规定情境,想象丹田透过脊椎发出的能量,改变气息,眼睛的焦点,企图燃烧前方的空间。在一半人看来,这是一个异想天开的场景。我本人比较理性,一开始都很难相信这样的规定情境。所以我一开始都想了一些办法,带入自己的情感记忆。我发现我竟然可以相信自己可以燃烧对面的景物,而同时自己的内心也在受着同样的煎熬和燃烧。我第一次相信了“相信”的魅力!当然后面我分析,这与身体的控制是分不开的,但是从意识的范畴来看,使得我“燃烧”的就是相信的力量。所以作为导演系的学生,我认为这都是一个很好的训练演员的方法。在后来的训练中,我尝试不带入“情感记忆”去燃烧眼前的事物,我发现,我同时能获得专注和通过身体带来的一种内心的感动(伤感或者雀跃或是愤怒)在有了这颗种子之后再辅助与情感记忆,我发现能获得更好的一种表达方式。是透过身体,眼神,气息而得来的。而我相信那一刻,我的“存在感”是意识上和物质(身体)上相辅相成的。我想这都是很好的一种表演的体验可以运用到以后的演出中的。
这七天来的训练是一步一步进行的,很多训练都是不断的重复进行的,而第一天的体验和最后一天的体验是不断曲折的进展的。形体训练是很物质的,而如何通过物质的训练去达到演员的身体情感的结合这是这七天来体验最深刻的,而我同时也理解了“超身体”的概念。即控制自己的身体,相信自己的身体,从而很好的运用你的身体去体验和相信舞台和表演艺术。只有超越了自身身体的极限,你才能更好的从理性上认识自己的情感。运用自己的情感。从而获得饱满的表演。希望我可以学以致用。
張迪
2011年8月1日 星期一
葛多藝術會<枕頭人>
时间 02.09.2011 -- 03.09.2011 更多
节目介绍
我们都残忍,对不对?
极权国家中,一名专写病态故事的小说家与他的智障哥哥分别被两名警探在审犯室中严刑拷问;连日来发生的三宗小童虐杀及失踪案件,行凶手法竟然与作家笔下的情节不谋而合。什么是爱?什么是慈悲?人性难解的真相,由《枕头人》的故事逐幕为您揭开……
获奖好评之作两岸四地学院派倾力打造
《枕头人》由爱尔兰新锐作家马田.麦多纳(Martin McDonagh)编剧,2003年于英国首演、翌年即获劳伦斯.奥利佛最佳剧本奖(Laurence Olivier Award),2005年于美国百老汇演出,更获得东尼奖最佳剧本提名(Tony Award)。《枕头人》曾于首尔、香港及台北等地搬演,剧力震慑亚洲剧坛。是次演出由葛多艺术会邀得港澳著名导演及戏剧导师傅月美执导、并由上海戏剧学院的谭智泉、北京中央戏剧学院的陈飞历、台北艺术大学的杨杉以及澳门演艺学院的徐灵芝联合演出,尽显两岸四地的剧力融会,精彩绝对可期!
* 本剧含不雅用语及成人情节
藝團
葛多艺术会
导演:傅月美
主要演员:谭智泉、陈飞历、杨彬、叶欣然
语言
粤语
时间 90分钟
主办
澳门文化中心
制作 澳门文化中心
售票处 广星售票网
门票开售日期 10.07.2011 - 03.09.2011
年龄限制 13 岁
折扣 CCM挚友优惠
- CCM挚友购票可享九折优惠
- 早购优惠:CCM挚友于开售首七天(10.07.2011-16.07.2011)内可获八折优惠
学生/长者半价优惠
- 12岁或以下儿童、澳门全日制学生及65岁或以上长者可享半价优惠(数量有限,入场时需出示证件)
团体票
- 一次购买同场相同票价门票十张或以上,可享八五折优惠
CCM 摰友预购 10.07.2011 - 16.07.2011
查询热线 2870 0699
原文出自 :http://gb.ccm.gov.mo/Event.aspx/Detail/606
2011年7月25日 星期一
葛多藝術會舉辦"超身體工作坊"
為慶祝成立五周年
葛多藝術會特邀台灣著名導演王靖惇老師來澳 , 主持 "超身體工作坊"。
王靖惇簡介
台灣大學戲劇學系畢業,以導演、編劇、演員及戲劇講師等身分活躍於台灣劇場界,是近期作品質量豐厚且穩定的新生代創作者。2010年於飛人集社創作的編導作品《魚》,除首演六場票房全滿外,三個月內旋即加演四場仍然全數售罄,廣獲佳評。曾與動見体劇團、屏風表演班、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台南人劇團、飛人集社、驫舞劇場、NSO(國立交響樂團)、外表坊時驗團、EX-亞洲劇團、愛樂劇工廠、沙丁龐客劇團、音樂時代等職業劇團合作演出。
近期擔任飛人集社《魚》編導演、《煮海的人》演員;動見体劇團《戰》及《戰二部曲》演員、《2009外亞維儂戲劇節:戰@...》演員、《漢字寓言:絕》編導演;EX-亞洲劇團《沒日沒夜》演員;屏風表演班《六義幫》助理導演、《小戲大作:救國株式會社》演員;台南人劇團X瘋戲樂工作室《木蘭少女》演員;音樂時代《渭水春風》副導演……等。
影視演出:大愛《春風伴我行》、公視《痞子英雄》、楊凡電影《淚王子》、電影短片《巨獸》、輔導金電影短片《叮咚歡迎光臨》、魏如昀MV《局部的人》、廣告《V-MAX-大道篇》等。
“
超身體工作坊簡介
超身體工作坊為王靖惇與動見体的創作者們,於2010年在台灣創辦的工作坊。內容著重在身體與劇場的當下引發而出的內在情感,藉由音樂、與他人的身體刺激,尋找自然發生而真摯誠懇的內在流動。透過脊椎的操作,身體的觀照與控制,使表演者的線條在舞台上能更具「造型」的意義和「存在」的能量,進而達成飽滿而富含力量的表演內涵。
上課時間於七月二十五日至三十一日
(上午十時半至一時半、下午二時半至五時半)
上課地點 :提督馬路合和工業大廈5樓B座騰得會多個劇場
歡迎有興趣人仕參加 , 報名者需連同姓名、聯絡電話,電郵至macaugodot@gmail.com,每個工作坊費用五百澳門元(全日制學生三百五十澳門元)。查詢可電66318193陳小姐
2011年7月20日 星期三
(衆藝館)醫院劇場
(衆藝館)醫院劇場
踱 迢
醫院劇場
醫院在影視作品中,是個常見的場景——雖然電視劇喜歡描述醫生在酒店裡的情節。可是,醫院、病房卻不常見於劇場裡,尤其在澳門。
去看葛多藝術會的《人間拯救室》,很大程度是為了這樣一個澳門劇場界近年少有的題材。
如果沒有記錯,寫醫院、病房最多的澳門劇作者是周樹利老師,他七十年代的名作《我的女兒》,描述一宗交通意外中女孩為救老翁而喪命的故事,作為劇中人又是說書人的爸爸,一直進出於女兒與老翁的病房,目睹一少一老先後辭世,是周老師筆下故事最曲折,最“死得人多”的一個劇本;有趣的是這劇本看來可塑性很強,寫成三十年來被改編的次數看來頗多,單單在一九九四至一九九八年間,我就看過四個不同的改編版本,有的是獨腳戲版,主角從父親變成女兒的鬼魂,有的在舞台調度上下功夫,老人家不睡病床,變成坐輪椅,加強舞台的靈活性,有的更大刀闊斧後添油加醋,將多年前香港八仙嶺山火上敎師為救學生犧牲的故事穿揷其中,凸顯捨己救人的主題,前年“校際戲劇比賽”中我仍看到一個女生在演獨腳戲版;八十年代,很多周老師的門生也演過的熱門小品劇是《愛的音訊》,又是一個醫院的故事,又是因交通意外而引發的衝突,年靑人開快車撞傷了女孩,女孩失血過多,撞傷女孩的年靑人想捐血可是女孩的血型獨特,醫院也沒有儲存這種血型,幸好傳說中的“X先生”出現,只有他的血才可救這女孩,是個平凡又帶點傳記色彩的小品。
在舞台上排練醫院戲不容易,因為牽涉到很多專業知識和人生經驗,舞台上的佈景道具即使假的也要假得夠專業,醫生、護士的語言,動作舉止都需要深度的觀察與模仿,更重要的病床上的戲,人物一直是躺在床上的話,一來觀衆不容易看到演戲的人,而且戲要排得生動也有一定難度。這些大概是舞台上較少看到醫院戲的原因。(人間拯救室·二之一)
踱 迢
(衆藝館)生離死別之外
踱 迢
生離死別之外
每年看校際戲劇比賽,發現都有一部分是醫院戲,而且主角基本上都必死無疑,況且導與演大概都很沉溺於那種死帶來的悲劇感,不管氣氛、節奏、配樂,以至演員的唸白方式、臉部表情,自燈亮起就不住提醒自己,也提示觀衆:“我死定了。”這類從開始已結束的話劇,總叫人納悶:醫院裡是不是必須生離死別?
甚至,會讓人不敢再看“醫院戲”了。
醫院裡是否只有生離死別?這是沒有人要否定的,然而,一齣精彩的“醫院戲”不但要觀衆相信這些生離死別,還得讓人在裡面找到因這些生離死別而來的啟示。我相信葛多藝術會新近演出的創作劇《人間拯救室》,正朝着這目標進發。
《人》劇故事很簡單,一個護士從當學護到成為資深的深切治療部護士,她看見同一個家庭的兩代人,因同一種病而死。雖然故事也是生離死別的,不過,編劇不打算從男主角(面對妻、女先後因病辭世)的悲劇入手,因為劇本要寫的是護士的心理變化,正因為男主角的悲劇被疏離於護士這位旁觀者的角度,哭哭啼啼的場面便不那麼煽情,這正是《人間拯救室》讓人看得舒服之處。應當說,編劇敢於向一個難度較高的題材挑戰,在人物心理描寫、台詞運用上顯然花過不少心思,導演技法上也算有板有眼,只是台位調度上還可以靈活一點,人物內部動作的呈現上仍需加強。現在整個舞台的佈局仍然是鏡框舞台的概念,主要演區只有左、右兩組醫院床椅,流動的工作架應可打破空間經營上的悶局,可是絕大多數時候都被安排在舞台的中央,舞台空間便缺乏應有的深度。
整個演出其實分成兩條線索,男人故事是寫實的外部動作為主,導演在處理上尙算不俗,可是護士的成長強調的是心理內部的變化,台位安排和燈光配合上應可更突出此點,現在除了護士有關機械式訓練的獨白一段有所處理外,其他仍流於平面,而恰恰這部分才是這個戲最想說的部分。
演員陳安琪有多年演戲經驗,可是這次扮演的護士顯然跟她本身的生活經驗有較大距離;相對而言,飾演男人的新秀演員古觀祥,沒太多“演”的痕跡,反而恰如其分地達到應有的眞實感。
編導葉玉君是近年較活躍的年靑編劇,也得過不少編劇奬項,據說這是她第一個導演的戲,作為觀衆,我覺得《人間拯救室》是一張漂亮的成績單,讓人期待她的下一部作品。
(人間拯救室·二之二)
踱 迢
原文出自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1-07/18/content_612263.htm
踱 迢
醫院劇場
醫院在影視作品中,是個常見的場景——雖然電視劇喜歡描述醫生在酒店裡的情節。可是,醫院、病房卻不常見於劇場裡,尤其在澳門。
去看葛多藝術會的《人間拯救室》,很大程度是為了這樣一個澳門劇場界近年少有的題材。
如果沒有記錯,寫醫院、病房最多的澳門劇作者是周樹利老師,他七十年代的名作《我的女兒》,描述一宗交通意外中女孩為救老翁而喪命的故事,作為劇中人又是說書人的爸爸,一直進出於女兒與老翁的病房,目睹一少一老先後辭世,是周老師筆下故事最曲折,最“死得人多”的一個劇本;有趣的是這劇本看來可塑性很強,寫成三十年來被改編的次數看來頗多,單單在一九九四至一九九八年間,我就看過四個不同的改編版本,有的是獨腳戲版,主角從父親變成女兒的鬼魂,有的在舞台調度上下功夫,老人家不睡病床,變成坐輪椅,加強舞台的靈活性,有的更大刀闊斧後添油加醋,將多年前香港八仙嶺山火上敎師為救學生犧牲的故事穿揷其中,凸顯捨己救人的主題,前年“校際戲劇比賽”中我仍看到一個女生在演獨腳戲版;八十年代,很多周老師的門生也演過的熱門小品劇是《愛的音訊》,又是一個醫院的故事,又是因交通意外而引發的衝突,年靑人開快車撞傷了女孩,女孩失血過多,撞傷女孩的年靑人想捐血可是女孩的血型獨特,醫院也沒有儲存這種血型,幸好傳說中的“X先生”出現,只有他的血才可救這女孩,是個平凡又帶點傳記色彩的小品。
在舞台上排練醫院戲不容易,因為牽涉到很多專業知識和人生經驗,舞台上的佈景道具即使假的也要假得夠專業,醫生、護士的語言,動作舉止都需要深度的觀察與模仿,更重要的病床上的戲,人物一直是躺在床上的話,一來觀衆不容易看到演戲的人,而且戲要排得生動也有一定難度。這些大概是舞台上較少看到醫院戲的原因。(人間拯救室·二之一)
踱 迢
(衆藝館)生離死別之外
踱 迢
生離死別之外
每年看校際戲劇比賽,發現都有一部分是醫院戲,而且主角基本上都必死無疑,況且導與演大概都很沉溺於那種死帶來的悲劇感,不管氣氛、節奏、配樂,以至演員的唸白方式、臉部表情,自燈亮起就不住提醒自己,也提示觀衆:“我死定了。”這類從開始已結束的話劇,總叫人納悶:醫院裡是不是必須生離死別?
甚至,會讓人不敢再看“醫院戲”了。
醫院裡是否只有生離死別?這是沒有人要否定的,然而,一齣精彩的“醫院戲”不但要觀衆相信這些生離死別,還得讓人在裡面找到因這些生離死別而來的啟示。我相信葛多藝術會新近演出的創作劇《人間拯救室》,正朝着這目標進發。
《人》劇故事很簡單,一個護士從當學護到成為資深的深切治療部護士,她看見同一個家庭的兩代人,因同一種病而死。雖然故事也是生離死別的,不過,編劇不打算從男主角(面對妻、女先後因病辭世)的悲劇入手,因為劇本要寫的是護士的心理變化,正因為男主角的悲劇被疏離於護士這位旁觀者的角度,哭哭啼啼的場面便不那麼煽情,這正是《人間拯救室》讓人看得舒服之處。應當說,編劇敢於向一個難度較高的題材挑戰,在人物心理描寫、台詞運用上顯然花過不少心思,導演技法上也算有板有眼,只是台位調度上還可以靈活一點,人物內部動作的呈現上仍需加強。現在整個舞台的佈局仍然是鏡框舞台的概念,主要演區只有左、右兩組醫院床椅,流動的工作架應可打破空間經營上的悶局,可是絕大多數時候都被安排在舞台的中央,舞台空間便缺乏應有的深度。
整個演出其實分成兩條線索,男人故事是寫實的外部動作為主,導演在處理上尙算不俗,可是護士的成長強調的是心理內部的變化,台位安排和燈光配合上應可更突出此點,現在除了護士有關機械式訓練的獨白一段有所處理外,其他仍流於平面,而恰恰這部分才是這個戲最想說的部分。
演員陳安琪有多年演戲經驗,可是這次扮演的護士顯然跟她本身的生活經驗有較大距離;相對而言,飾演男人的新秀演員古觀祥,沒太多“演”的痕跡,反而恰如其分地達到應有的眞實感。
編導葉玉君是近年較活躍的年靑編劇,也得過不少編劇奬項,據說這是她第一個導演的戲,作為觀衆,我覺得《人間拯救室》是一張漂亮的成績單,讓人期待她的下一部作品。
(人間拯救室·二之二)
踱 迢
原文出自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1-07/18/content_612263.htm
2011年7月1日 星期五
葛多藝術會慶祝五周年第一擊
2011年4月2日 星期六
你还在捍卫自己的理想么? 《捍衛》劇評 17
理想是什么?是那些青春时光的坚持,是那些疯狂的原因,是那些曾经不顾的一切的一切。当理想面对现实,是选择妥协,还是选择坚守,又或者是杀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血路? 一对中戏毕业的师兄弟,因为不好笑而被投入了监狱,他们是403和405。两人在监狱中日复一日的过着无聊的生活。面对观众,两人上演了一出出爆笑的小品,观众觉得好笑他们就可以出狱了。某天深夜,405终于爆发了,觉得这些没有意义。403则对405讲述了演员生存的意义与生存的的方式。 观众爱看什么?喜剧!可以让他们哈哈大笑,不用动脑子,没有太多内涵的戏剧才是他们所需要的。观众爱看什么,演员就要为他们表演什么,这样才能有市场。至于理想,至于内涵,总要先保证基本生活,才能谈这些吧。太多演员、导演和艺术家一生为贫困所困扰,究其原因,除了本身的能力问题,大多数还是为了坚守所谓的原则而没有对商业妥协吧。坚守理想没有错,为了金钱而妥协也没错,但是为什么就不能先对生活妥协再去实现理想呢?这个世界本就不是非黑即白,是有灰色地带的,是可以折中的。快醒醒吧,那些活在梦想里的人们,关心粮食和蔬菜;快醒醒吧,那些沉湎于追求金钱的人们,回头看看自己的理想;快快起飞吧,终于悟出理想和现实关系的人们。 403和405在表演完成后,得到了观众的肯定,得以离开监狱,开始新的生活。 相信在监狱中的生活,已经让他们深刻了解了要想保有自己的梦想,应该怎么去做。 最后说说演员的表演,两位演员的演技真的是我这两年来看过的小剧场话剧中最棒的了,基本功十分扎实,表情动作都特别到位!举手投足间流露出那么一股子幽默感,表演很自然,没有匠气,很期待二位将来的新作品。 原文出自 :http://www.damai.cn/bj/aplycomt_24287_1510.html
捍衛?捍衛! 《捍衛》劇評 18
有些東西,是必須捍衛的,比如夢想,比如尊嚴。 如果您只看開頭,絕對會以為這是一部很濫俗的劇。為了迎合觀眾,為了讓觀眾覺得他們“幽默”,兩位演員極盡耍寶之能事。沒錯,確實是這樣的,因為他們被關進了監獄,罪名就是不幽默,只有觀眾覺得他們幽默了,他們才能被放出來。他們是兩個畢業於中戲的演員,在監獄中,他們被叫做403和405. 在耍寶耍得觀眾快要受不了的時候,405也崩潰了,躺在床上哭泣.覺得自己不應該這樣,不應該為了迎合、為了票房而放棄自己的理想。其實這部戲有點呼籲大家不要只是“娛樂”,不要只是追求哈哈一笑,還應該有所思想的意思。這個就不在這裡陳述了,談談是否要捍衛自己的理想。 理想當然應該捍衛,但曲線救國也未嘗不可。比如403和405,他們被關在監獄裡,只有出獄了,才有可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因此,為了出獄,暫時違背自己的理想也不能算作很糟糕的事情。只有自由了,只有有了一定的經濟實力,才能夠真正“獨立”,真正幹自己想幹的事情,而去拒絕那些自己不贊同的角色。也只有到了在經濟和身心都很獨立的時候,才有可能改變他們所不恥的現狀,製作出一些有一定思想、能引發大家思考的東西。 這部戲的重點應該是在最後吧,確實讓我有了一些思考。兩位演員的演出很賣力,但有可能是因為太想塑造好這個角色,有些地方演得有點過了。整體而言,這部戲還是值得看的,如果你有足夠的耐心忍受開場的俗氣與無趣。 原文出自 :http://www.damai.cn/bj/aplycomt_24287_1515.html
你在捍卫谁 谁在捍卫你 《捍衛》劇評 16
去之前就已经有十足的心理准备,导演解构手法果然用的纯熟,不过开头部分肆无忌惮的黄色笑话,低俗程度还是让人尴尬了。 一线到底的故事结构,导演的讲述手法略显松散和单薄,一个小时的观剧时间过的飞快,如果能再充实紧凑的话,该剧就是神剧级别了。 当然仅仅如此的程度,也能让我毫不犹豫的打上10分。 人人都说,存在即是合理。 有人追求精神刺痛,有人追求哈哈大笑,有人追求舒缓压力,有人追求得到思考。 有人追求观众满座,有人追求票房满赚,有人追求口碑一片,有人追求大师地位。 《捍卫》表达了诸多思想,虽然单纯,但非常直接。 他们想捍卫戏剧,想捍卫文化,怎奈这是个娱乐至死的文化监狱,全民为不道德的价值观心折,娱乐至死,八卦至上。 最后那一幕发人深省。 开头糅合了许多时下爆笑减压戏剧惯用的手法,用语言和肢体来搞笑倒可以理解,但是门板追逐和动物人偶那段让人云里雾里,不知道戏剧想表达的是什么?无聊?暴力? 中段的监狱生活,颇像你我的日常生活。何止他们在监狱,我们不也在文化的监狱里吗?思想单一灌输,每天的文化生活就被娱乐,戏剧,电影,比赛充斥着,可曾好好认真坐下读一本书? 于是,后段的痛斥和鞭挞,仿佛打在我自己身上一样。 能在非非演出季看到澳门剧团的这个戏,是非常开心的一件事。 原文出自 :http://www.damai.cn/bj/aplycomt_24287_1505.html
当婊子与立牌坊之间,他们在捍卫什么?——《捍卫》劇評 15
当婊子与立牌坊之间,他们在捍卫什么?——观话剧《捍卫》 侯磊 看了话剧《捍卫》,一部由澳门方制作的小剧场话剧,想说的话很多,不想说的也很多。 其实,《捍卫》所讲的,那个理想与现实,艺术与商业之间的问题早就不是问题了,但剧中还是反反复复的再讲。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艺术从业余爱好,到专业,到职业,再到商业,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人们都是因为爱艺术而走上这一条道路的,但是,入行并不是首要事,首要的,是吃饭。 于是,就有了剧中的两位主人公用不同的形势,不同的方法一边适应市场,一边捍卫艺术的演出了。如果把这个问题说开了,这并不是一个艺术的问题,而是人生态度的问题。即:玩艺术,是为了什么? 文学也好,戏剧也罢,他们都是多方面的,都可以满足任何人的欲望,你可以从艺术中得到任何你想要的东西,比如金钱、名望、虚荣、心里上的满足等等,都可以,但是,你不可能攫取得太多。人生在世,不可能所有方面都能获得满足,就算你各方面都很爽,但也有肯定不爽的地方。在艺术的问题上,玩艺术就是玩艺术,玩商业就是玩商业,当婊子就是当婊子,立牌坊就是立牌坊,时代变了,人们不会嘲笑婊子,也不会嘲笑当了婊子又立了牌坊的人。我们完全像香港的艺术家们一样,搞一个当婊子的作品,再搞一个立牌坊的作品,没钱了就去当一下婊子,有钱了就去立一下牌坊,这个又有什么关系呢? 那些一味去当婊子的作品会被骂,一味去立牌坊的作品饿死是不会被人同情的,所以,这个时代,我们既要学会当婊子,又要学会立牌坊,借此来捍卫我们的理想与人生,仅此而已。 作为这部戏,表现形式上是值得称赞的,但主题上是幼稚的,难道编导以为,聪明的中国人,能不明白圈里这点事么? 我就不再多揭穿了,哈! 演员和观众,观众和演员,他们分别是什么东西?——再说《捍卫……》 《捍卫……》这部戏说要说的内容,从艺术从业者的观念来说,上一篇已经说过了,这一回,还想说两句,有关观众的问题。 “观众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是《娱乐至死》的原因,那么,这些观众到底是来干什么的?演员到底是来干什么的?大家一起坐在剧场里而不去回家做爱,到底是为了什么? 早年间,在相声、京剧等行业中,有过这么一句很不好听的话,“观众是条狗,谁领跟谁走!”这句话的代价,换回来的就是“婊子无情,戏子无义。”以及“唱戏的是下九流”这样的论断。说深了,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为什么人们如此喜欢戏剧,却又极端的反对身边的人从事戏剧演出?并且极端的看不起演员?是因为演员的表演低俗么?以及他们的私生活颓废糜烂么?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观众和演员之间,究竟是不是“心连心”的关系?答案是:不是,不是亲人,是仇人! 中国自古以来有着悠久的乐籍制度,这个制度中规定,演员(艺人、伶人、倡优)的地位是低于普通人的,就相当于在部队中一样,演员的只能和演员之间通婚,他们的后代只能做演员,演员的子女不能参加科举……等等众多限制,直到雍正年间,千年以来的乐籍制度才被废除。而在民间,大量底层的演员是生活艰难的,一个卖艺者,他要使出浑身解数来表演,并且从看客那里领取微薄的赏钱,就像过去天桥的那些生意口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观众心甘情愿地掏出钱来。然而,从人的本性上来看,观众并不是心甘情愿地花钱的,而是被演员通过各种表演手段来把钱要来的。就像过去的相声演员,最主要的能力不是说相声,而是说完了相声从看客身上打下钱来。日久天长,观众与演员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观众想得是如何看演员下作地表演,出丑,而演员想得是想方设法把观众的钱赚过来。就像很多梨园名角在成名后并不卖力演唱一样,他们知道,自己已然成名,卖不卖力都一样了,再说了,“我是名角”,你得捧着我,我演什么你看什么,我喂你什么你吃什么,一旦把你伺候好了,我就拿包银去了,至于戏怎么样?回头再说! 于是,演员和观众之间的拉锯战,就由此而发,愈演愈烈,一直到了今天。这可以说是戏剧演出中的一个观念性问题,也就是为什么“观众是条狗,谁领跟谁走”,为什么“婊子无情,戏子无义。” 在这里只是说这么一个点,更多的机关秘密,不足为外人道也,如果混久了,自然就会明白了。说到这里,什么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之类,就太小儿科了。 原文出自 :http://critics.cando360.com/essay/41248.html
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捍卫……!》劇評 13
这是一个娱乐之城,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 几年前看尼尔�波兹曼的这本《娱乐至死》时就被震撼到了,这位媒体先驱用锐利的眼光将80年代的美国媒体状态写的惟妙惟肖,并且指出了其中致命的伤口。这次看《捍卫……!》忽然提到这个问题,是我所始料未及的。在被大众娱乐的过久的媒体时代,我们早已麻木于一切以娱乐为主的生活,每天听到看到接触到的一切事物无不以娱乐的面具出现在公众面前,而公众恰恰却为这些娱乐化的事物感到欢愉,为之欢呼,为之喝彩,继而操起无限的热情去追逐这些幻影。 两个大男孩,在一个特定的场景,自说自话,卖力的让观众喜欢,而观众又非常买账的大笑鼓掌,似乎这就是成功的一种表现,然后黑夜的突然到来,两个人意识到自己离当初的梦想越走越远,于是反思,于是沉默…… 这个剧的立意非常之深刻,两个孩子演的也非常用功,能看得出是有深厚的功底的,然后这部剧的高潮并不在演技上,话锋一转,尖锐的直指灵魂深处,直指社会幻影。当403说出那些无奈的时候,当405抱头痛哭时,我想鼓掌,从心底鼓掌,他们一语中的,说出了太多人不曾说出的心里话。 试问有多少人能够把梦想最终实现,往往梦想之所以称作梦想是因为不能轻易就实现,而面对着现实的无可奈何,又有多少人会去坚持最初的梦想呢?是违心的娱乐大众来获取利益,还是坚持自己的梦想,这本该是不用选择的是问题,可是在现实的残酷打压下,答案却变成唯一的了。或许导演在安排的时候注意到了这一点,所以其中有句台词说:等我们获得了认可,我们自由了,我们就去坚持自己的梦想。那么我就应该相信,梦想还是会实现的,不管经历了多少痛苦。 片子最后面放的那段视频又一次让我震撼到了,是的,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娱乐自己,娱乐他人;娱乐生活,娱乐社会;每一样可以谈论的事情都变成了一种娱乐。春晚我们娱乐,这无可厚非,然而演员甄选的程序成为一种心领神会的娱乐项目,有很多人在其中得意与失意。黄金档我们娱乐,这似乎是应该的,然而娱乐的内容除了整人,相互拆台,相互讽刺之外是不是应该有些更深远的呢?大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先是关注,继而听到的便是无边的对于大事件之中某人的各种新闻各种诽谤甚至诋毁,大众往往也乐此不疲于此,对于这些花边的关注往往大于对于事件本身的关注。当洪水地震各种灾难来临的时候,似乎伤亡只是数字的变化,对于明星的关注往往大过自省自己做了些什么,某些隐藏似乎是为了保护大众的不被震撼的权利,却忘了知情权。全民娱乐化使得这个社会有太多的麻木和无所谓,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觉醒,或许就像那句台词吧——等我们获得了认可,我们自由了,我们就去坚持自己的梦想。 原文出自 :http://www.damai.cn/bj/aplycomt_24287_1503.html
搞笑不可少,反思更重要 捍衛劇評 14
���单看宣传页的介绍,还真没看懂这出剧究竟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单单对澳门葛多艺术会感到好奇,以为想要表现的是澳门社会。看过之后,对“娱乐至死”的批判,真的让人可悲!可叹! ��� 才开始看话剧,没多久,处于摸索阶段,几乎每种类型的剧都看。 ���这出剧的服装,很像《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死亡》(只看过剧照)。“缺乏幽默感”,是指不会娱乐大众吗?“利比亚没准要改说英语了”,这个桥段很应时。 ��� 上半场的各种搞笑表演,可以说是广义上的幽默。“幽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在西文用法,常包括一切使人发笑的文字,连鄙俗的笑话在内……在狭义上,幽默是与郁剔、讥讽、揶揄区别的。这三四种风调,都含有笑的成分。不过笑本有苦笑、狂笑、淡笑、傻笑各种的不同,又笑之立意态度,也各有不同。有的是酸辣,有的是和缓,有的是鄙薄,有的是同情,有的是片语解颐,有的是基于整个人生观,有思想的寄托。最上乘的幽默,自然是表示‘心灵的光辉与智慧的丰富’,……各种风调之中,幽默最富于感情。”出自《林语堂——论读书,论幽默》。可见目前的戏剧,很少有能达到幽默的最上乘。 ���下半场是反思,表演了各种自虐,是的,为了迎合大众,多少演员导演开始自虐啊,真正坚持自己理想的人也许在这个现实的时代寸步难行。只图找乐的观众才是真正被禁锢的人。“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的,你习惯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那就是体制化。”——《肖申克的救赎》 ��� 坐在第四排,对演员的对白听得不是很清楚,也不知道是否是自己听力的问题。 原文出自 :http://www.damai.cn/bj/aplycomt_24287_1489.html
文化,难道你真的要被娱乐所打败么?!劇評11
昨晚看的这场话剧,时间不长,一个小时,却再次将我带入一段思考,直到现在,我都无法找到评论的入口,既然作品脱胎于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是对当今文化产品的重新审视,那就从这本书开始吧~ 援引一段该书介绍“《娱乐至死》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 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除了那些必须要由实验、数字、一步步一阶阶说明的物理、化学、医学等等理工科的东东,有关文化的一切出品都以票房、金钱为衡量,导致了重压下丧失了对文化的基础需要,一切都成为了马戏团的小丑,那些怀揣梦想的文化人只能把梦想狠狠踩在脚下,戴上面具,去迎合污浊的市场主流! 记得刚上大学那会,和姑姑讨论起各个卫视的节目,大姑说“湖南一直我国文化的前沿阵地,看湖南台的节目就能看出下一步电视节目的走向”,大姑在我人生道路上有很重要的启蒙作用,当时我也是深信不疑的,现在她的话也的确应验了,可是我却变得不再喜欢看电视! 打开电视,广告做得像电视剧,一个情节套着一个故事;电视剧做得像广告,里面充斥了这个厂那个品牌的夸耀;文化节目做得像闹剧,只有没营养的痒痒挠;闹剧里却充满哲理,引人深省! 《捍卫》里的演员被禁锢在市场主流里,表演着自己并不热爱的娱乐,把梦想扯下来狠狠踩在脚下,心在滴血,却还要带上灿烂的笑脸,继续为观众呈现痒痒挠式的幽默!当看到他们表演“虐待”那一段时,我听到自己的心在哭泣,难道我们的大脑已经堕落到这个地步了吗?我们正在重蹈美国上个世纪后半叶的文化残局,陷入循环的怪圈,而这个怪圈正在慢慢向外延伸,不仅仅是电视,电影、话剧、相声。。。一个都逃不掉! 演员用表演控诉着现实的堕落,像剥洋葱一样把这个怪圈一层层揭开展现在你我面前,但是,洋葱是空心的,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个怪圈这个雪球已经滚得太大了,这个洋葱已经熏得我们闭上了眼睛,关闭了思考的大门,甜蜜的蛋糕已经麻痹了我们的神经,大众的力量集体的智慧何时才能觉醒?文化,难道你真的要被娱乐所打败? 原文出自 :http://www.damai.cn/bj/aplycomt_24287_1502.html
是娱乐还是搞笑? 捍衛劇評 12
《捍卫…》讲述了两个专业演员,因被剧院认定犯了“缺乏幽默感”而被定罪,结果两人双双走进监狱。在监狱里,他们不断反问自己,究竟什么才算“幽默”? 经过多年的牢狱生涯,他们渐渐地发现幽默的重要和价值。所以最后他们决定要为自己的幽默感进行一个大平反。 纵观整个表演,其实要表达的核心是:时下,娱乐已经从艺术沦落为低俗搞笑。从业者们自认为是观众的需求导致的,而实际则是其自己埋下了恶果。表演者们前半段近乎小丑般的幽默表演,完全是为后面引出主题而做的铺垫。就表演而言,个人觉得演员对节奏的把握还是不够,基本是平铺直叙的从开头到结尾。在结尾的部分,说出中心思想,整体结构比较简单,有种小马拉大车的感觉。这种感觉的产生不能说只是演员造成的,从剧本到导演,跟经验和阅历有直接的关系。综合感觉,中心思想要表达的时下的社会现状,还算深刻。演员也挺敬业的。片尾曲配得不错,算是全剧的一个亮点。希望在以后的表演中,演员、导演和剧作者都能在成长中成熟,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原文出自 :http://www.damai.cn/bj/aplycomt_24287_1500.html
戏剧叫人会思考 捍衛劇評 9
前大半部分的铺垫实在太长了,长到我已经快要失去耐性,一会儿是不冷不热的冷笑话,完啦还跳起笨拙的小天鹅,又是模仿木偶剧又是变魔术的,让人笑不起来更哭不出来,直到直到深夜降临,“表演”落幕,摘下面具后的爆发,我才看到了他们真实的内心。 是为了追求自己所谓的梦想还是苟且偷生,我来看话剧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是一个多么沉重的话题!!本可以在家躺着舒舒服服地看部电影,但是我却选择跑大老远的路来看这样一场话剧,我仅仅是来随着演员哈哈一笑而过,然后脑中一片空白的离去吗?或是被剧中的某个情节所感动哗哗的哭一场,然后头也不回地继续自己快乐的生活? 不是的,戏剧不应该是这样子的,不得不再提起戏如人生,即使是再荒诞的戏剧,也是源于生活的,我认为戏剧应该是想让观众跳出人生的影子来看看真正的生活,来思考人生的价值。两个演员再怎么卖力表演也没有博得观众的笑声,不是他们演的不好,而是那些看似搞笑的表演在这个娱乐泛滥的社会早已被演烂了,我们已经对这些东西麻木了,作为观众,连我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要的表演是什么。 这部戏引出了“泛娱乐”这个概念,生活在现在这个竞争激烈压力巨大的社会中,人人似乎都想找到一条捷径来一夜成名,或是找到一种方式来发泄不满,于是有的人去娱乐别人了,有的人被娱乐了。而且这种娱乐越低俗越吸引人,以至于整个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庸俗肤浅的味道,但是戏剧出现了,《捍卫》出现了,就像是一阵清新的空气吹了进来,唤醒了我们麻木的神经,我想我会开始学着去思考。。。。 喜欢结尾摘自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的那句话: 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 而是他们不知道 自己为什么笑非常喜欢这两个演员的表演,很有活力,情绪爆发得很到位!!! 原文出自 :http://www.damai.cn/bj/aplycomt_24287_1497.html
想说捍卫不容易 捍衛劇評10
黑色幽默戏剧《捍卫》,简单的舞台设计,四周围起来的监狱,不需要特别制作道具。前后两部分分得很开,前半部分两人因缺乏幽默感而被入狱,为了出狱展现幽默两个人耍尽法宝,笑话、天鹅舞、魔术甚至是像哑剧的东西、场景模访再现都一一呈现,有低俗,也有很少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前半部分沦为了纯演出表演的形式,有点脱离了话剧的味道,笑的同时心里也在嘀咕,难道这个剧就这样一直耍宝最终投票而结束? 原来到夜深人静的时候,人们才会深思,后半部分通过两人熄灯后的对话才展现主题,透着话剧的凄凉也透着演员现实中前方的无奈。话剧不仅仅是为取悦观众,还要有更深层次的东西,要体现艺术的价值,同时也要给观众带来思考,在如今这个娱乐泛滥的时代,我们被娱乐麻痹了,忘了我们为什么笑,麻痹了我们到底需要什么,失去了我们的原则,原来我们才是被监禁之人。 两个演员撑起一个小时的演出,单从表演来说更喜欢瘦的那位,表演很激情,但从整个故事架构来说,我并不喜欢这部剧,尽管我从表演中意识到了这部剧想要带给观众的是什么,但是这种表现形式我很难接受,大笑过后太刻意的反思对比非常强烈,我不喜欢那种无奈感。 结尾伴随那首粤语歌出来的电视画面对表现这个话剧主旨没有什么触动不明白,觉得很多余。但还是要说,捍卫,真的要捍卫,演员要捍卫艺术,我们要捍卫自己内心最真实的东西,要常常听听自己的心声,尽管捍卫并不容易。 原文出自:http://www.damai.cn/bj/aplycomt_24287_1499.html
上帝不再笑 捍衛劇評 8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可是现在上帝已经不再笑! 空旷的剧场里,四周吊着锁链,中间摆着两张单人床,床底下还有洗盘,一个写着403,一个写着405!故事起因:一天,两个专业演员,因被剧院认定犯了“缺乏幽默感”而被定罪,结果两人双双走进监狱。他们需要通过幽默的表演获得观众的投票,从而能走出监狱。 在什么样的社会,人会因为缺乏幽默感而被判刑呢?我想只有在全民幽默,全民娱乐的社会中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就像在《皇帝的新装》中,大家都在赞美皇帝的新装,只有一个小孩说出皇帝没有穿衣服,小孩就是大家眼中的异类。 两个演员在台上为了幽默而幽默,使出浑身解数,但表演用的却是一些无聊至极的招数。因为观众已经不在乎什么内容了,只要觉得好笑的就足够了 夜深了,一天的表演也结束了,他们当然还没有获得观众的投票通过,他们还得继续留在监狱里。在监狱里,他们不断反问自己,究竟什么才算“幽默” 。幽蓝色的灯光下,403已经在一天的疲惫中沉沉睡去,而405开始对自己今天所作的一切感到难过,开始对自己所学的表演,对自己所坚持的艺术产生了怀疑!艺术到底是什么,是迎合观众的口味,迎合商业的口味,做一些只是让观众哈哈大笑的戏剧。 405在自己心灵拷问中落泪而哭,哭声惊醒了405。他们开始了心灵深处的对话,对自己,对社会,对观众,作出了自己的一番思考! 405:戏剧不应该是警世钟,警示录吗?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做这些下三滥的的表演? 403:只要我们熬个三、五十年 403:三五十年? 405:恩,只要我们出名,我们有话语权了,我们就可以做我们喜欢做的事情了。 等到我们出名,有话语权了,我们是否还能坚持当初的理想呢。社会这个大染缸总会产出各种各样的事物,但起码有这个想法是好的。人毕竟是人,他不是上帝,他需要生活,他需要生存。你得首先不被饿死,你才机会,才有能力去做其他事情。可是我们还是要首先屈服于社会的压力,商业的压力,毫无权势与影响力的我们只能忍受这种苦逼的生活。 捍卫什么,为什么捍卫,用什么捍卫! 人们在这个社会中已经有了太多的压力,他们需要释放,需要放松,所以他们需要笑声,需要欢乐。电视上,电影中,娱乐节目,选秀节目……这些充满了欢乐的节目充斥了生活。我们在感受压力的时候在这里放松,然后再去承受压力,然后再释放,再承受…… 我们已经进入这样一个死循环当中,慢慢的,我们已经忘记了为什么要这样去做,只是机械的执行这样的行为。我们已经忘记了思考,忘记了最初的出发点。郝胥黎在《美丽新世界》里所要告诉我们的:“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上帝发笑是嘲笑人类思想的渺小,在他面前无所遁形。可是,现在上帝已经不会再作出这个嘴角往上的动作了,因为人类已经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有人说,你这样说未免太过夸张了吧。也许吧,但这样的趋势已经是在进行中了。最后结尾播放一段mv,视频是各种娱乐节目和一些影视视频的合集,歌曲播发的是陈奕迅的《反高潮》。当时的感觉很好,为这个剧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反高潮》陈奕迅这秒钟十分感动接下来只可以更加激进如若要平庸十一分的平庸微笑大笑必须发疯动不动就很感动纵坏时生死也懒得起哄娱乐再无穷但本质都雷同矛盾渐进就己是沉沦留得住高潮如何留得住高潮一招了太过少灵与欲已升级了怎可再跌落寂寥这十八层怎么跳这道断桥即管跳敌不动自己不动厚面皮一刀剌进都不痛危难中儿童撞冰山的邮轮难煽动我又满面愁容不清楚怎么纵坏了不得了想得到得到了嫌少这一秒只知多么需要心不死我最多情感渐失调糟了最近连高潮都停不了连高潮都烦扰 剧已经结束,但现实还在进行着,他带给我们思考也在进行着,因为捍卫后面跟着的是省略号。
到底要捍卫什么——全民娱乐时代的反思《捍卫》7
《捍卫》这部话剧其实从精神层面对于整个社会文化市场进行了比较深刻的探索。 我承认在话剧的前半部分,面对俩个帅哥极尽所能的耍宝,最开始的时候很庸俗地笑得很大声,同伴批评我的笑点很低。两位演员用各种幼稚无厘头庸俗甚至低俗的笑话笑料,谄媚地取悦着观众。甚至于狱警的出现都让我发笑,但是随着表演层次地不停递增。两个本来非常搞笑的演员,不停地问观众,怎么样?好笑吗?如果好笑的话给我们投票吧!慢慢地~我开始笑不出来,开始陷入了沉默,我开始意识到,这并不仅仅是一部搞笑的喜剧了。 当结束了两轮的投票,天黑了,狱警强制熄灯,403要求将窗帘拉紧不要让光投进来;不负责任的狱警还是没有拉紧窗帘就离开了,405忍受不了光线,死命地拉窗帘,却怎么也拉不紧,还是有光进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不可忽视的细节。蓝色的月光(姑且理解为月光吧)照进牢房,均匀地撒在403和405的身上,403脱掉了无厘头搞笑的伪装,忍受不了这种无聊的单纯为取悦观众而存在的表演低声的啜泣着。我理解这种光线是403和405做为一个文艺工作者对于追求表演的艺术性而向往的某种美好理想的光明愿景。403和405两个人的谈话是关于文艺工作的艺术理想性与取悦观众的市场现实性存在对立的这种矛盾的探索,现实往往让人屈服。做为演员,应该捍卫艺术,可是一个饿肚子的演员有什么能力去捍卫艺术,那么就只有暂时屈服于市场,屈服于全民娱乐时代的要求,等3、5、10年后,有了话语权再去追求艺术,这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情。等待、时间,都是蒙蔽自己的毒药,等3、5、10年后,我们还能够记得我们当初要追求的是什么吗?PS:两位演员对于自己前半部分的表演只有苍白低俗的娱乐性还是比较了解了,因为天亮的时候当他们发现,观众居然一个都不少,403诧异滴说,哟,都没走啊! 天亮后,403和405又要开始为了逃离这个牢笼而开始取悦观众,一个错误的电话发给他们一个错误的指令,405开始不停的虐待403,以绕口令为节目,太小声~打!说错了~打!复述~打!接话~打!说得太多~打!403颤抖着声音勉强地说着,405以各种借口不停地打着403,这未尝不是对我心灵的一种凌迟,在戏剧的前半部分我笑得有多大声,这个时候我的心就有多痛,这个时代的艺术到底有多畸形,到底是什么把艺术逼到了陡峭高耸的悬崖边。。。 我几乎忘记了整部戏剧到底是怎么结尾了,满脑袋里都是405打403的砰砰声。。。。 越来越多的生活压力挤压着普通人,我们需要释放压力,我们需要在艺术中寻找快乐,观众想要什么演员就给什么。各种无厘头的冷笑话,千奇百怪的娱乐节目,甚至于畸形低俗的行为举止,都成为了取悦观众的道具。某一天,观众忘记了自己为什么发笑,演员忘记了自己不仅仅要取悦观众,更重要的还要保持自己的艺术性。全民娱乐消磨着真正的艺术,谁来保护、传承和发展各种各样的,有着厚重文化背景的艺术,这其实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 《捍卫》的创作班底很文艺滴将作为文艺工作者现实中感到困惑的问题摆到了观众们的面前:到底是要娱乐还是要艺术?这个行为带着有点天真的小清新,像孩子一样想不明白问题的时候就向大人提问,找寻解决办法一样,在这个功利的社会,艺术真的就像脆弱的孩子一样,需要观众的保护与支持。 在这部剧的最后放了一支MV,原谅我听不懂粤语,原谅我不知歌名,在简陋的白色幕布上面,有整的大众美女脸的在卖弄雄伟的事业线,有其貌不扬的小人物在耍个性卖噱头,更有靠无厘头耍宝,冷笑话急冻人出名的某知名搞笑艺人,我只是感觉的阵阵的悲凉与心酸。 这部剧让我笑了,也让我思考:《捍卫》到底捍卫了什么——这是对全民娱乐时代的控诉和反思! 原文出自 :http://www.damai.cn/bj/aplycomt_24287_1492.html
话剧要什么,观众要什么,我们要什么?--《捍卫...!》剧评 6
“你觉得我们幽默吗?”..好吧,看到着前半段的时候,我的确在心里大大的画上了一个红叉..要不是我觉得演405那个帅哥很帅,想支持下他的话,估计我会先行退场吧..假如,我先行退场的话,也许,日后听朋友提起,我会遗憾,会后悔,因为我错过了后半部分真正精彩的地方,真正触动人心的地方... 前半段,两大帅哥不停的耍活宝,"因为长的丑,在动物园买袜子吃烤串结果被抓"...各种无厘头的笑料,各种冷到无语的耍宝,对观众的献媚,还有投票,当时看的时候,有一种"他们想干吗"的疑问..直到熄灯之后..2个人褪去外表的坚强伪装,褪去虚伪的面具.真正坦然相对,说出自己真正想说的话.."做为演员,我们应该捍卫艺术不是吗?""观众是谁创造出来的?是制作者创造出来的!""你是谁?你不过就是一个小小的三流演员,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三流演员""真诚,创造...""我能叫你一声师兄吗?"等等等等... 好吧..因为是一个人看剧..没有人看到我眼角的泪水..是啊..我们都是想信仰艺术的孩子..可是..市场需要我们的信仰吗?市场需要我们的真诚吗?不管我们多有创造力多有想法..事实就是事实..不卖座..你有想法有创造力又能怎样..只有出名了,有话语权了..我们才能做回我们自己吗?但是,那还做的回自己吗?每天看着镜子里那张人云亦云的脸..有没有人会和我一样,会有一种想吐的感觉呢?信仰什么的,艺术什么的...我们还能去捍卫吗?捍卫的了吗? 主角们最后还是走出了监狱,他们是因为没有幽默感而被关,被市场判了无期..他们想证明自己,但证明自己之前,先要成功越狱....我们的人生也是一样..不巧,我也是被关在了内心和市场的监狱里左右摇摆,不知所谓..和主角们一样,我也在努力.我也在努力伪装自己,伪装的连为什么都不知道了... 《捍卫》结束的时候,剧场放着陈奕迅的歌,看着白布中那些为市场做着各种努力的艺人们..我们除了在感谢他们带给我们的欢笑之外..还要看到他们背后所承受的伤痛...做哪一行都不容易.在觉得自己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朋友..去剧场看一看《捍卫》吧,它会给你勇气,会给你想要的勇气的。 最后,为所有坚守在自己岗位上,快乐与不快乐的人鼓掌.... 原文出自:http://www.damai.cn/bj/aplycomt_24287_1490.html
有多少青春可以浪费,有多少废话可以喋喋不休 捍衛劇評 5
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话剧本不小众,废话说多了也便成了小众~~~
那个刻苦读书的中学年代,鲁迅在我耳边喷了6年,逆反中我记住了上句。当开始喜欢话剧,并独立思考的时候,无奈中我得出了下句。有人说,女人上了年纪,话越来越多,因为总有絮叨不完的家长里短;男人上了年纪,话越来越少,因为有不停的事情与责任等着去担负。说一千道一万,不如踏踏实实去实现一条。
因此,这不是一出给成年人,特别是成年男人看的话剧,鉴定完毕。
关于那个跨越世纪,并照此苗头发展有望跨越千年的~~永无休止的,无聊透顶,营养不良的问题——观众喜欢什么样的戏,艺术怎样在商业的夹缝中生存。。当这出戏的两只演员开始自怨自艾的以台词的形式抱怨的时候,我开始睡,当他们运用书本上学到的环境戏剧概念,以自我嘲讽似的形式让观众“适度睡觉”,产生某种“互动效果”的时候,我醒了。
葛优讲话~~“有这个必要么!~~”睡了这15分钟,却依然不影响我观剧的效果,该颂扬还是该沉默呢~~有人会说,这本身就并不是一部“剧情话剧”。我也能体会,这两个年轻人使尽浑身解数在台上尽可能的“摸爬滚打”,为了让观众设身处地的感受到演员的辛苦与取悦观众的“无奈”。可是~~~比起戏曲演员从7岁练到老的“基本功”,两个仅仅只有3、4年表演学习经历的连初出茅庐都算不上的小毛犊还好意思提么~~~
10年前,萨特用“荒诞派”的手法让我知道了可怕的“他人即地狱”的存在主义哲学,让我再也不敢冲动的做出或许会导致人生杯具的选择,并且害怕任何“禁闭”的空间。10年后的中国小剧场~~“荒诞派”却成了掩饰空虚与无病呻吟的皇帝的新衣。15年前的“祥林嫂”是个让我心疼的悲剧人物,15年后的中国小剧场话剧,随处可见“祥林嫂”的身影。
兄弟们~~别拿主义说事~~因为~~你说什么我听不懂~~我也不喜欢看你们杂耍,我觉得春晚的双簧演员比你们更专业呢~~~
我喜欢《演员那点事》、喜欢《未完再续》、有感于《喜欢你,但我不敢爱你》,我是一个自私的普通观众,我只在乎自己的感受,我要听“秘密”,最好是“你”的,“我的”也行~~反正我的是我的,你的还是我的~~
我喜欢话剧,我不是个小众,所以~~~也请你废话少说~~
原文出自 :http://bbs.mosh.cn/815893.html
话剧本不小众,废话说多了也便成了小众~~~
那个刻苦读书的中学年代,鲁迅在我耳边喷了6年,逆反中我记住了上句。当开始喜欢话剧,并独立思考的时候,无奈中我得出了下句。有人说,女人上了年纪,话越来越多,因为总有絮叨不完的家长里短;男人上了年纪,话越来越少,因为有不停的事情与责任等着去担负。说一千道一万,不如踏踏实实去实现一条。
因此,这不是一出给成年人,特别是成年男人看的话剧,鉴定完毕。
关于那个跨越世纪,并照此苗头发展有望跨越千年的~~永无休止的,无聊透顶,营养不良的问题——观众喜欢什么样的戏,艺术怎样在商业的夹缝中生存。。当这出戏的两只演员开始自怨自艾的以台词的形式抱怨的时候,我开始睡,当他们运用书本上学到的环境戏剧概念,以自我嘲讽似的形式让观众“适度睡觉”,产生某种“互动效果”的时候,我醒了。
葛优讲话~~“有这个必要么!~~”睡了这15分钟,却依然不影响我观剧的效果,该颂扬还是该沉默呢~~有人会说,这本身就并不是一部“剧情话剧”。我也能体会,这两个年轻人使尽浑身解数在台上尽可能的“摸爬滚打”,为了让观众设身处地的感受到演员的辛苦与取悦观众的“无奈”。可是~~~比起戏曲演员从7岁练到老的“基本功”,两个仅仅只有3、4年表演学习经历的连初出茅庐都算不上的小毛犊还好意思提么~~~
10年前,萨特用“荒诞派”的手法让我知道了可怕的“他人即地狱”的存在主义哲学,让我再也不敢冲动的做出或许会导致人生杯具的选择,并且害怕任何“禁闭”的空间。10年后的中国小剧场~~“荒诞派”却成了掩饰空虚与无病呻吟的皇帝的新衣。15年前的“祥林嫂”是个让我心疼的悲剧人物,15年后的中国小剧场话剧,随处可见“祥林嫂”的身影。
兄弟们~~别拿主义说事~~因为~~你说什么我听不懂~~我也不喜欢看你们杂耍,我觉得春晚的双簧演员比你们更专业呢~~~
我喜欢《演员那点事》、喜欢《未完再续》、有感于《喜欢你,但我不敢爱你》,我是一个自私的普通观众,我只在乎自己的感受,我要听“秘密”,最好是“你”的,“我的”也行~~反正我的是我的,你的还是我的~~
我喜欢话剧,我不是个小众,所以~~~也请你废话少说~~
原文出自 :http://bbs.mosh.cn/815893.html
观众为何喜欢看恶俗? 捍衛劇評 3
昨天看了一部好戏——由澳门葛多艺术会带来的非职话剧《捍卫……》 老规矩,还是先介绍一下剧情:囚室里关着两个犯人,他们出监的条件是必须证明自己的表演是幽默,获得观众的认可。于是他们就竭尽自己的搞笑能事,开始说黄色笑话,然后做魔术和小丑表演,再接着是追逐打闹,最后是表演各种场所的观众形象……晚上,两个囚犯吐出了心扉,他们俩其实都是中戏毕业的学生,很想在艺术道路上有所追求,可是现实却是观众们只喜欢看恶俗的搞笑,因为不肯屈服,所以他们被关了起来。黎明来了,又一天开始了,为了让自己可以脱狱,俩犯人按照电话的指示进行了虐待表演,一直演得声嘶力竭声泪俱下,结果狱警却出来说是自己的疏忽弄错了,结果还赞扬他俩说表演的不错,观众很认可,然后宣布俩人被释放了——熄灯静场后,俩个被黑布蒙上眼睛的囚犯再次登场,这次他们手中拿着一袭白布,通过场边的投影,在白布上播放了陈奕迅的歌曲MTV《反高潮》,最后是《娱乐之死》里的名言:“观众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为什么我觉得这出戏好呢?因为这出戏的主创主要使用了“解构”的手法表现的现实,让这出戏显得很新颖。 所谓解构,简单来说就是一种自我消解(这就是“解”),同时当原有消失的时候,又构成了新的东西(这就是“构”) 具体到这出戏:一开始两个囚犯刚上场的时候宣布自己是因为在动物园摆摊,因为长得不好看,所以被警察抓住关起来的。但是后来却又说自己其实是演员,因为不肯附和观众所以被关。前后索述并不一致;还有俩人被关在监狱里,始终想逃走却无法实现,但是他们在最后一场时,又通过借用观众电话,而随意的进出牢房的栅栏,这又是一个前后矛盾;还有这出戏一直是观众观看两个囚犯笑料百出的演出。最后当剧终时,观众才发现原来自己才是始作俑者,这所牢房正是自己所建,自己此刻正处于被批判的位置上,这出戏正是针对自己而来——这些手法,显然都是后者对前者的否定,而每一次否定,都使主题更加明晰。而最后的谜底揭开,简直有一种“迷宫”的效果,非常精彩! 《捍卫……》这出戏,演员向观众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为何喜欢看恶俗的东西?由此造成了我们这些艺术工作者们的窘境” 《捍》剧通过高个演员的口,对此作出的解释是:当今观众生活压力大,所以就不自觉地寻求放松减压,而在这种不断的寻求刺激放松中形成了习惯,最后反而忘记了自己的初衷 我不是很赞同这样的说法,当今观众生活压力大那是不假,但是想通过看戏来减压的人恐怕还不多(恐怕选择旅游度假and与朋友喝酒聊天的人是大多数)。观众其实对戏剧是知之甚少的,他们不知道戏剧能带给他们什么。所以当他走进剧院时,是抱着享受的预期来的,因此他们拒绝在剧场里费劲的思考。他们不爱看艺术性思想性高的戏,那就只有欣赏恶俗平庸的东西了,因为这些戏起码他们还能看的懂 所以,如果要想观众摆脱恶俗。一个方法是戏剧界大力宣传普及戏剧知识,让观众知道走进剧场后应该如何欣赏戏剧;另外一个就是在戏开场前,先有一个“戏剧构作”人员,上台来和观众互动。一方面暖场,一方面也提醒观众注意观看接下来的演出中要留心观看的地方。这在戏剧大国的德国已有很悠久的传统了,而在我们中国却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员,所以观众会抗拒观看高深严肃的戏,也在情理之中 原文出自 :http://critics.cando360.com/essay/41224.html
《捍卫……》——文化监狱和娱乐至死 捍衛劇評4
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一书中有这样的观点:有2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就是把文化变成一场娱乐至死的舞台。目前来看,这两种情况在中国都有愈演愈烈之势。而话剧《捍卫……》也很好地表现了这两点。 舞台设计为很多条铁链子从天花板垂下来,形成监狱的样子,中间摆着两张床,两个穿囚服的演员进行表演。剧情在简介里有,我就不多说了,用导演的话说,这个话剧没有什么剧情。两个囚犯开始宣传是因为长得难看被抓进监狱,后来说是因为演出不受欢迎被抓进来的,这个我不认为是前后矛盾,而是囚犯觉得自己作为中戏的专业演员,演出不受欢迎被囚禁,说出去很没面子,所以最初没好意思交代,而在剧中的夜谈中交代,把前面的说法推翻。不管是因为难看被关还是演出不受欢迎被关,都是有着荒诞派戏剧的意思,这个监狱也与尼尔?波兹曼“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的观点暗合。 话剧开场用了很多诸如成人笑话、低劣魔术、恶搞芭蕾舞等种种目前娱乐作品上流行的无聊搞笑手段。有些观众会认为这戏的档次也仅限于此了,哪知一个卧谈会,让剧情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而话剧的格调被直接提升为探讨艺术追求与符合观众低俗娱乐口味之间矛盾。 话剧结尾,采用播放视频的方式,陈奕迅的《反高潮》歌曲配上导演夫人剪辑的《快乐大本营》、《非诚勿扰》、小沈阳等目前大众娱乐的典型片段,最后出现《娱乐至死》里面的话:观众不知道想要什么。 话剧本身排列时间很短,所以演员表演漏洞很多,台词功力也不好。但话剧的魅力在于有些能触及观众内心的东西,尤其是此次观剧的很多都是看过几十场上百场话剧的资深剧迷了,对话剧圈的迎合观众的很多无聊搞笑剧都深恶痛绝,因此也必然会对此类批判作品青眼有加,于心有戚戚焉。 原文出自 :http://critics.cando360.com/essay/41227.html
娱乐至死-----《捍卫》剧评 2
你生活在你的生活里,你感觉到了你的生活了吗?你对你的生活觉醒到什么程度,还是忙碌至盲,根本来不及反思?澳门的戏剧《捍卫》给了你一个机会,让你短暂的从浮躁中沉静下来,了解一下你自己。 一个小时的戏剧,前半个小时,两个演员因为缺乏幽默感而被关在监狱已经五年了,这一晚观众来探监,演员要表现出幽默感获得观众的认可,才可以出狱。穿着囚服的两个演员,这个类似《无政府》的符号,明显是个隐喻。演员开始表演节目,冷笑话、芭蕾舞、魔术,虽然两个演员不乏让人眼前一亮的表现,但是如果戏剧只停留在此,无疑是三流制作。看来观众不太买账,演员拿出保留节目,那就是呈现我们的日常生活,看体育比赛:乒乓球赛、F1、足球;看春晚,看电影:泰坦尼克号;看话剧:《恋爱的犀牛》,顺便赞一声牛逼;上马列课。。。。。。我们的被规范、被娱乐的麻木生活,从这时候,这个戏开始走进我心里,当时我就联想到《娱乐至死》这本还没来得及看的书。 果然,戏剧的下半场,两个演员开始追问当今的戏剧环境,创作者与观众的关系,还不忘自嘲一下自己的母校中央戏剧学院。关于当今中国大陆的戏剧环境,我想从业者和经常看戏的观众应该多多少少有一点思考,有些编导也在戏剧里不同程度的做了探讨,比如《海鸥海鸥》,比如《主义横行》,这个戏更直接的提出了这个问题。创作者是应该引导观众还是适应观众?观众的品味,除了市场与政府的影响,戏剧从业人员是否参与了共谋?虽然思考未必多深入,直达主题这一点还是难能可贵的。两个演员接到命令,让他们表现自虐,说绕口令、跳杆。。。。。有点残酷戏剧的味道,暂时打断观众的思考,开始走心,打动观众了。结局是美好的,两个演员如愿出狱了。我以为戏到此就结束了。场灯黑了又亮,两个演员蒙着眼睛,扯出白布上来了,白布上开始投影大受欢迎的电视节目:《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非诚勿扰》、《乡村爱情》、赵本山小品、《康熙来了》。。。。。然后打出《娱乐至死》的名句。虽然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看电视了,但我还是被深深触动了!这就是我们视而不见的生活,丧失了思考力的娱乐至上,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两个演员还有提升的空间,扮演学弟的演员东北话很溜,身手敏捷,很有潜力。虽然不是原汁原味的澳门戏剧,但是它关照了我们的生活,不失为有想法、有执行力的潜力好戏。 散场后,原来那些经常看戏的朋友竟来了大半,虽然我们的生活被严重娱乐化了,在反思之前,我还是想说,遇见你们真好! 原文出自:http://critics.cando360.com/essay/41223.ht
捍衛 劇評 1
晚上去9剧场看个多剧社的话剧《捍卫》,别问为什么吸引我,也许是葛多剧社这名字,也许是《捍卫》这个名字、也许是探监、幽默…也许是因为剧场离家很近、其实没有那么多也许,也许仅仅是因为和大片来比,票价真的不算贵的话剧。简单的剧情,2个三流演员,据说很无辜地被抓进牢狱、罪名一是长的不帅;罪名二是因为不够幽默;所以要出狱的唯一条件是要把观众逗笑,要观众投票才可以。宣传最后一句有点悬疑、有点煽情,观众一直以为演员被囚禁,却在捧腹大笑之后,又感到生之无奈……探监人士原来才是被监禁之人。去时的路上,看见很多消防车,才想到下午有人电话告知家附近有地方着火,在接电话的同时亦看到滚滚黑烟,又是离央视大楼很近的地方。这回乘车经过,看真了大小消防车在路边密密排成列,道路居然可以畅行,可见最危险时刻已经过去。看《捍卫》,已经是小剧场,但仍然封起两侧,只留单面台演出,一方面是剧情需要,一方面也确实没有那么多人,看演员落力表演、可能因为是首场的缘故,台词还是有点涩、不过也还是有一些感动点。也许是澳门对这边的戏剧环境不够了解,总觉得还是有点隔靴搔痒、针砭的不够深刻;不过已经能看到诚意。我最喜欢最后一段的VIDEO:粤语老歌和星爷的脸交相辉映、如此和谐,这个时候,才有笑有泪有掌声。我们为什么不思考?不,不是创作者的问题、不是环境。只是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要看至终场,才会明白导演想含蓄地表白,他们想要捍卫的是什么,只是…SIGH,多说无益。如今这个社会,所谓的捍卫、所谓的艺术、所谓的原则可能会意味着贫穷和孤独。散场时,旁边的美眉问我为什么没有互动和交流,我冲她微微笑,你想交流留下便可以吧,剧场这么小、演员都应还在。其实我未说出口的是,有些话其实不必多说,演员其实演完真的很累很辛苦。所以我起身离去,想到多年以前,在人艺小剧场看完《关于爱情归宿的最新观念》和孟导猛掰剧情不合理的地方,那个时候的导演还会承认,是,你说的那个地方转承是有点硬;忆起在北剧场看《切.格瓦拉》时激动万分、按捺不住激动心情发出格瓦拉,我爱你的呼吁、以至若干年后在朋友公司的案头看到一本格瓦拉的自传图册,竟如同见到老朋友般欢喜不能自持,而北剧场却已不在。一时间有些恍惚、回程的路上,突然发现,夜里的消防车分外美丽。对了补充一句,这部剧的收益会捐给宣明会。忽然记起这也是促使我来看剧的理由之一,演员表演有多贱格,其实就说明他们有多努力。落幕,这一场便过去,再无可能重来、即使说错了台词、做错了动作、扯反了背景布,这其实才是舞台的魅力、才是我钟爱话剧的缘由。你以为他们一直在那里、其实他们终将离去。 原文出自 :http://critics.cando360.com/essay/41222.html
(衆藝館)事先張揚的一派
(衆藝館)事先張揚的一派
踱 迢
事先張揚的一派
二○一○年對澳門劇場發展而言是回歸十年後的一個總結?是下一個十年的起點?
在未完全的統計中,由本地藝術團體或官方機構所製作的劇場演出已有近一百組,這些演出有些一至兩場就結束,更多的是小劇場演三至六場不等(約一百八十至三百六十人次),四百座劇院的一般演二至三場,八百人大劇院裡的演出有六個,一般演一場,少數演兩場,製作數量跟○九年相若,但從演出場次和觀衆人數看來相信會較去年增長不少。
在這個演出一覽表,首先觸目的是“匯演”、“系列”、“演出季”、“劇季”、“劇場節”的增加,葛多藝術會首先於二月份製作出“學院派演出季”,先後有《二月廿九》、《備忘錄》和八月份的《日落是我對你的感覺》三個風格各異的作品。“學院派”這個稱號在澳門劇場界很少人提出,一開始宣傳便引起很多爭議,甚麼是“學院派”?“學院派”這稱號是貶是褒?再加上同時為慈善機構作半慈善演出,周邊話題險些就將演出的內容掩去;再看看這幾位參加者的年資,也是近兩三年才中學畢業的年輕劇場人,他們敢以“學院”作號召,可見他們對學院式訓練的重視以至崇拜,也很自覺將“專業訓練”作為一個自我形象的建構。也許新世界的誕生,必經混沌,“學院派”未成一派已事先張揚,顯見他們比前輩們更懂得(急於)行銷自己,比起過去讀完戲劇專業回來不知所措下進入政府部門的一代,他們對於生存這回事看來更敏銳和主動。
“學院派”其實不只是葛多藝術會的“系列”,也可能指涉澳門劇場的下一個十年。自二○○五年後赴外就讀戲劇專業的本地劇人愈來愈多,一批回來了,另一批又出去,這跟社會經濟環境,以及政府部門的相關資助項目有關。不管你對“學院派”這個名號有多不以為然,這看來是未來十年澳門劇場發展一個新的社群(或階層)。
(二○一○劇場回顧·一)
踱 迢
原文出自澳門日報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1-01/09/content_551487.htm
踱 迢
事先張揚的一派
二○一○年對澳門劇場發展而言是回歸十年後的一個總結?是下一個十年的起點?
在未完全的統計中,由本地藝術團體或官方機構所製作的劇場演出已有近一百組,這些演出有些一至兩場就結束,更多的是小劇場演三至六場不等(約一百八十至三百六十人次),四百座劇院的一般演二至三場,八百人大劇院裡的演出有六個,一般演一場,少數演兩場,製作數量跟○九年相若,但從演出場次和觀衆人數看來相信會較去年增長不少。
在這個演出一覽表,首先觸目的是“匯演”、“系列”、“演出季”、“劇季”、“劇場節”的增加,葛多藝術會首先於二月份製作出“學院派演出季”,先後有《二月廿九》、《備忘錄》和八月份的《日落是我對你的感覺》三個風格各異的作品。“學院派”這個稱號在澳門劇場界很少人提出,一開始宣傳便引起很多爭議,甚麼是“學院派”?“學院派”這稱號是貶是褒?再加上同時為慈善機構作半慈善演出,周邊話題險些就將演出的內容掩去;再看看這幾位參加者的年資,也是近兩三年才中學畢業的年輕劇場人,他們敢以“學院”作號召,可見他們對學院式訓練的重視以至崇拜,也很自覺將“專業訓練”作為一個自我形象的建構。也許新世界的誕生,必經混沌,“學院派”未成一派已事先張揚,顯見他們比前輩們更懂得(急於)行銷自己,比起過去讀完戲劇專業回來不知所措下進入政府部門的一代,他們對於生存這回事看來更敏銳和主動。
“學院派”其實不只是葛多藝術會的“系列”,也可能指涉澳門劇場的下一個十年。自二○○五年後赴外就讀戲劇專業的本地劇人愈來愈多,一批回來了,另一批又出去,這跟社會經濟環境,以及政府部門的相關資助項目有關。不管你對“學院派”這個名號有多不以為然,這看來是未來十年澳門劇場發展一個新的社群(或階層)。
(二○一○劇場回顧·一)
踱 迢
原文出自澳門日報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1-01/09/content_551487.htm
「澳門青年劇本創作獎2010」公佈, 9.26頒獎禮及讀劇會
由澳門劇場文化學會主辦,澳門文化局贊助之「澳門青年劇本創作獎2010」經評審後,共六個參加劇作得獎,並將於九月廿六日下午兩時半假窮空間舉行頒獎禮暨讀劇演出。
是次由陳國慧、李展鵬、及陳栢添三位港澳劇場工作者及評論人擔任評審,經評選後獲獎劇作名單如下:
冠軍: 給未來的情書(作者:譚智泉)
亞軍: 頑主(作者:梁錦生)
季軍: 犧牲品(作者:梁韻儀)、朱家日誌(作者:葉玉君)
入選獎: 扼殺胎兒(作者:陳斐力)、烏龜的故事(作者:盧淑恩)
「澳門青年劇本創作獎」頒獎禮將於九月廿六日下午兩時半假窮空間舉行,屆時港澳兩地評審將分享他們的意見及感想,本地青年劇場愛好者,將以讀劇形式演繹冠軍劇作《給未來的情書》之主要片段。是次「頒獎禮暨讀劇演出」免費入場,任何有興趣人士均可參與。
查詢可電28351572查詢或瀏覽網站http://blog.roodo.com/mtc
是次由陳國慧、李展鵬、及陳栢添三位港澳劇場工作者及評論人擔任評審,經評選後獲獎劇作名單如下:
冠軍: 給未來的情書(作者:譚智泉)
亞軍: 頑主(作者:梁錦生)
季軍: 犧牲品(作者:梁韻儀)、朱家日誌(作者:葉玉君)
入選獎: 扼殺胎兒(作者:陳斐力)、烏龜的故事(作者:盧淑恩)
「澳門青年劇本創作獎」頒獎禮將於九月廿六日下午兩時半假窮空間舉行,屆時港澳兩地評審將分享他們的意見及感想,本地青年劇場愛好者,將以讀劇形式演繹冠軍劇作《給未來的情書》之主要片段。是次「頒獎禮暨讀劇演出」免費入場,任何有興趣人士均可參與。
查詢可電28351572查詢或瀏覽網站http://blog.roodo.com/mtc
2011年3月15日 星期二
葛多藝術會參演第四屆非非演出季劇目《捍衛......!》
剧情介绍: 一天。.两个专业演员,因被剧院认定犯了“缺乏幽默感”而被定罪,结果两人双双走进监狱。在监狱里,他们不断反问自己,究竟什么才算“幽默” ? 经过多年的牢狱生涯,他们渐渐地发现幽默的重要和价值。所以最后他们决定要为自已的幽默感进行一个大平反!观众化身为探监者,两名陌生男子将要用尽混身解数,令探监人士同意他们充满幽默感,才有放监的机会,他们能否逃出生天,全凭观众神圣的一票。《捍卫……!》斗搞笑斗幽默斗啜核斗贱格,但观众在捧腹大笑后,又感到生之无奈……探监人士原来才是被监禁之人。 演出时间:2011年3月24 日至3月26日,晚19:30;3月26日,14时30 分 地 点:北京9剧场( TNT 剧场) 剧社介绍: 葛多艺术会(Godot Art Association)简称“葛多(Godot)”成立于二零零六年十一月,为本澳一非牟利艺术组织,由本地热爱表演艺术的青年人经过两年时间,作过两次公开演出:《五碌葛》及《五碌葛2006之唱好澳门》后决定成立此艺术会。本会主要以戏剧为媒体反应社会问题和现象为宗旨,重视戏剧与社会的连结性和关系。并透过不同形式的表演艺术以发展多元化的文化事业。积极推广原创文化,促进本地与外地原创文化推广交流。“葛多(Godot)”此名其实是取材自捷克作家贝克特所写的一部荒诞剧「等待果陀」(Waiting for Godot),有学者指「Godot」在该剧中是一种神力的象征,它又是一种希望的化身,我们是希望透过这个艺术会为澳门社会的现况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是向大众发出另一种声音。 2010年首次与晓角话剧研进社合办“学院派演出季”,并把票房收益(不扣除成本) ,全数捐给世界宣明会。 导演:陈飞历 葛多艺术会创团成员之一。葛多艺术会会长。现为受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及澳门基金会资助赴海外修读戏剧系学生. 。毕业于澳门演艺学院 曾演出剧目包括:《例外与常规》、《有客到》、《少年十五二十时》(第六届华文戏剧节)、《创奇者》、《上海屋檐下》(第十八届澳门艺术节) 、《冇眼睇三之凼仔故事--她说》(澳门艺穗节2004)、《青春禁忌游戏》等。 导演作品包括:《等待钟声响》、《五碌葛2006唱好澳门》、《五碌葛2008唱好澳门之我爱澳门》、澳门艺穗节新世代实验剧场4in1《蓝色的天堂》、《粉色》、《澳门特产.五碌葛》、《不忠》2009黑盒剧场系列、《生之葬礼》。 缪歌 现为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大三学生 。在校导演作品包括《办公室的故事》、《终局》。校外演出作品包括《粉色》、《生之葬礼》 杨冬麒 现为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大三学生 。在校导演作品包括《脏手》、《送菜升降机》。校外演出作品为《粉色》、《三姐妹》 演职员表: 导演/剧本改编/舞台设计:陈飞历 演员:缪歌 演 犯人J 杨冬麒 演 犯人S 舞台监督/服装设计 :陈安琪 灯光设计/:张恬 舞台助理:谭智泉
2011年2月20日 星期日
簡評《踢躂飆城》與《家庭三部半》
簡評《踢躂飆城》與《家庭三部半》 李 爾 簡評《踢躂飆城》與《家庭三部半》 澳門文化中心於二月九至廿七日推出以“百變舞台,大開眼界”為主題的“開箱作業”系列,共八齣表演,兩齣來自海外,六齣來自本土,分別包括:香港R & T藝團踢躂舞劇《踢躂飆城》、澳洲舞團出奇舞的舞蹈劇場《我鍾意》,以及澳門當代舞台的舞蹈劇場《My Chair》、澳門惡搞創作的舞台劇《家庭三部半》、澳門夢劇社的《追尋安卓珍尼》,本地八○後劇場人鄭君熾與莫倩婷的音樂諷刺喜劇《月光草莓族之八○後的生病與生存》、本澳藝術工作者鍾紹鵬與創作團隊的多媒體實驗劇場《潮與古》,還有旅澳台灣劇場工作者蔣禎耘與本地藝術工作者的戶外舞蹈劇場《Give me 5!給我舞》。這個系列似乎延續自前兩年文化中心推出的“黑盒劇場”系列。這次更換名稱,也許是希望令觀衆跳出“劇場”概念的框框,包容更廣闊多元的創作形式。而就節目表所見,似乎今年的焦點放了不少在“舞蹈”方面——除兩齣來自海外的作品全部是“舞蹈”類之外,本土節目的“舞”元素也佔了不少比例;而另一個與別不同的突破,就是演出場地,這次“開箱作業”除了沿續以往將文化中心小劇院臨時改建為“Black Box”的場地改換之外,也加入了會議室、露天藝術廣場等不同場所作為演出場地,確實可讓觀衆藉此感受不一樣的劇場空間體驗。 提筆撰文之際,欣賞了“開箱作業”系列的首兩齣作品,在此先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香港R & T藝團的踢躂舞劇《踢躂飆城》,展現出“城市旅館”裡的來來去去衆生相,編導試圖在其中注入更多創意,也確讓人發現不少靈氣之作,比如幾位女演員利用“打小人”的場面,玩出不一樣的節奏感(可惜這種對城市元素的挖掘後勁乏力,只是靈光一現而已),還有雙生兒的雨傘舞向《雨中曲》致敬,也給台下觀衆帶來會心一笑。但是,“佳句”雖有,“佳章”難覓,全劇整體調度還有很大改善空間,拼貼式架構有些片段過於冗長,消耗了觀衆不少耐心,尤其到後半段章法更亂,最後雖然結尾以“跳舞塑膠偶”拉出一道特別風景,也展現出編導對演出主題的思索,但可惜為時已晩,欲救乏力。 澳門惡搞創作的《家庭三部半》將三段“家庭”故事——成人禮、婚禮、葬禮——搬上舞台,首段“成人禮”的叙事比較累贅,加上半個多小時的演出完全壓在一位尙算新手的演員身上,看得出應付得相當吃力,相比較之下,次段“婚禮”故事就顯得更為出色,這一方面也許是半“夫子自道”的創作過程中傾注了眞情實感,加上陳安琪的演繹收放自如,能將一對母女之間的複雜情感展現得眞切感人;至於尾段的“葬禮”,應是來自編(指)導之一的陳飛歷當年自演藝學院的畢業作品,這次換了演出者,但感覺上力度還可以再強一些,尤其最後的大段獨白,演繹起來更需要演員具備一定的穿透力,才能打動觀衆,說服人心。値得一提的,是此劇選擇於文化中心會議室內演出,帶來不少新鮮感(尤其是不多進劇場的朋友)之餘,其演區一分為二的安排,也便於三個故事之間的換場,而由兩位主創人員(梁奮佳與陳飛歷)親身演出的間場環節,創演俱佳,也帶來趣味橫生的笑料,應該搶了不少鋒頭。 李 爾 iamleer@gmail.com 原文出自澳門日報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1-02/17/content_564478.htm
2011年2月1日 星期二
家庭三部半生活感強
“開箱作業”共演十四場饗觀衆 《踢躂飆城》舞劇明掀序幕 【本報消息】由澳門文化中心主辦的“開箱作業”系列,明日起至廿七日在文化中心臨時改建的表演場地、會議室及藝術廣場等戶內、戶外場地舉行,六個本澳藝團與藝術家及香港、澳洲海外劇團共擔演十四場節目,為該中心繼連續兩年開辦“黑盒劇場”系列後另一代表作。有參演藝團代表稱,“開箱作業”系列既具空間延展性,更能貼近居民的所思所想,讓觀衆各有所得,享受不一樣的劇場空間體驗。 昨日下午,專程從港來澳的R&T(Rhythm & Tempo)破格踢躂舞劇編舞與舞者郭偉傑、梁美嘉,話劇《家庭三部半》編劇、導演梁奮佳與編劇、創作指導、舞台監督陳飛歷,以及舞蹈劇場《My Chair》藝術總監曾可為、監製梁彥浚等在文化中心與傳媒見面,分享參演心得。 由R&T擔演的破格踢躂舞劇《踢躂飆城》,明起三晚八時在文化中心小劇院上演,為“開箱作業”系列掀序幕。該齣踢躂舞劇以都市生活為題材,配合現場音樂、道具、場景、燈光、服飾等元素,加上荒誕劇情,與跟隨演出高潮迭起的現場演奏,讓觀衆投入遼闊的想像空間。此番移師小城演出,勢必轟動。郭偉傑、梁美嘉坦言,包裝踢躂舞者,更可煥發光彩,藉使用道具及身體語言,反映生活。 曾可為、梁彥浚介紹,《My Chair》舞蹈由當代澳門女性專業藝團“當代舞台”擔演,主要以女性的角度透視世界,揭示生活中女性自覺細膩的生活環節與價值觀,觀衆透過觀賞演出,屆時可發現不同的女性特質。 家庭三部半生活感強 以惡搞創作為特色的本土話劇《家庭三部半》,由“成人禮”、“婚禮”及“葬禮”三個半小時的故事組成,情節看似並無關聯,卻“主角”往往在你我身邊,生活感很強。梁奮佳與陳飛歷合作下,坦言起到“催化作用”,把不同故事有機結合起來,使故事更具延伸性。全劇附加錄像,更能引領觀衆進入故事,訴說出“八○後”人士的心聲。能跳出舞台於會議室上演,更能展現對人生的另一種看法。 “開箱作業”系列除上述三節目外,澳洲前衛舞團“出奇舞”於十四至十六日晚八時在文心中心小劇院上演舞蹈劇場《我鍾意》。首齣本土話劇《追尋安卓珍尼》、音樂諷刺喜劇《月光草莓族之八十後的生病與生存》,於十九、二十日晚八時於會議室及小劇院上演上、下半場饗觀衆。多媒體實驗劇場《潮與古》及戶外舞蹈劇場《Give me 5!給我“舞”》,於廿六、廿七日晚八時於小劇院及藝術廣場舉行上、下半場。 票價為一百及一百二十元,凡購買三個不同節目獲八折,門票現於各廣星門市發售。詳情及票務優惠參閱相關小冊子或瀏覽文化中心網頁(www.ccm.gov.mo)。信用卡購票及查詢致電二八四○ · ○五五五。 原文出自澳門日報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1-02/08/content_561753.htm
2011年1月12日 星期三
”葛多藝術會”與”惡搞創作”聯手製作<<家庭三部半>>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