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0日 星期三

(衆藝館)醫院劇場

(衆藝館)醫院劇場

踱 迢


醫院劇場

醫院在影視作品中,是個常見的場景——雖然電視劇喜歡描述醫生在酒店裡的情節。可是,醫院、病房卻不常見於劇場裡,尤其在澳門。

去看葛多藝術會的《人間拯救室》,很大程度是為了這樣一個澳門劇場界近年少有的題材。

如果沒有記錯,寫醫院、病房最多的澳門劇作者是周樹利老師,他七十年代的名作《我的女兒》,描述一宗交通意外中女孩為救老翁而喪命的故事,作為劇中人又是說書人的爸爸,一直進出於女兒與老翁的病房,目睹一少一老先後辭世,是周老師筆下故事最曲折,最“死得人多”的一個劇本;有趣的是這劇本看來可塑性很強,寫成三十年來被改編的次數看來頗多,單單在一九九四至一九九八年間,我就看過四個不同的改編版本,有的是獨腳戲版,主角從父親變成女兒的鬼魂,有的在舞台調度上下功夫,老人家不睡病床,變成坐輪椅,加強舞台的靈活性,有的更大刀闊斧後添油加醋,將多年前香港八仙嶺山火上敎師為救學生犧牲的故事穿揷其中,凸顯捨己救人的主題,前年“校際戲劇比賽”中我仍看到一個女生在演獨腳戲版;八十年代,很多周老師的門生也演過的熱門小品劇是《愛的音訊》,又是一個醫院的故事,又是因交通意外而引發的衝突,年靑人開快車撞傷了女孩,女孩失血過多,撞傷女孩的年靑人想捐血可是女孩的血型獨特,醫院也沒有儲存這種血型,幸好傳說中的“X先生”出現,只有他的血才可救這女孩,是個平凡又帶點傳記色彩的小品。

在舞台上排練醫院戲不容易,因為牽涉到很多專業知識和人生經驗,舞台上的佈景道具即使假的也要假得夠專業,醫生、護士的語言,動作舉止都需要深度的觀察與模仿,更重要的病床上的戲,人物一直是躺在床上的話,一來觀衆不容易看到演戲的人,而且戲要排得生動也有一定難度。這些大概是舞台上較少看到醫院戲的原因。(人間拯救室·二之一)

踱 迢

(衆藝館)生離死別之外

踱 迢


生離死別之外

每年看校際戲劇比賽,發現都有一部分是醫院戲,而且主角基本上都必死無疑,況且導與演大概都很沉溺於那種死帶來的悲劇感,不管氣氛、節奏、配樂,以至演員的唸白方式、臉部表情,自燈亮起就不住提醒自己,也提示觀衆:“我死定了。”這類從開始已結束的話劇,總叫人納悶:醫院裡是不是必須生離死別?

甚至,會讓人不敢再看“醫院戲”了。

醫院裡是否只有生離死別?這是沒有人要否定的,然而,一齣精彩的“醫院戲”不但要觀衆相信這些生離死別,還得讓人在裡面找到因這些生離死別而來的啟示。我相信葛多藝術會新近演出的創作劇《人間拯救室》,正朝着這目標進發。

《人》劇故事很簡單,一個護士從當學護到成為資深的深切治療部護士,她看見同一個家庭的兩代人,因同一種病而死。雖然故事也是生離死別的,不過,編劇不打算從男主角(面對妻、女先後因病辭世)的悲劇入手,因為劇本要寫的是護士的心理變化,正因為男主角的悲劇被疏離於護士這位旁觀者的角度,哭哭啼啼的場面便不那麼煽情,這正是《人間拯救室》讓人看得舒服之處。應當說,編劇敢於向一個難度較高的題材挑戰,在人物心理描寫、台詞運用上顯然花過不少心思,導演技法上也算有板有眼,只是台位調度上還可以靈活一點,人物內部動作的呈現上仍需加強。現在整個舞台的佈局仍然是鏡框舞台的概念,主要演區只有左、右兩組醫院床椅,流動的工作架應可打破空間經營上的悶局,可是絕大多數時候都被安排在舞台的中央,舞台空間便缺乏應有的深度。

整個演出其實分成兩條線索,男人故事是寫實的外部動作為主,導演在處理上尙算不俗,可是護士的成長強調的是心理內部的變化,台位安排和燈光配合上應可更突出此點,現在除了護士有關機械式訓練的獨白一段有所處理外,其他仍流於平面,而恰恰這部分才是這個戲最想說的部分。

演員陳安琪有多年演戲經驗,可是這次扮演的護士顯然跟她本身的生活經驗有較大距離;相對而言,飾演男人的新秀演員古觀祥,沒太多“演”的痕跡,反而恰如其分地達到應有的眞實感。

編導葉玉君是近年較活躍的年靑編劇,也得過不少編劇奬項,據說這是她第一個導演的戲,作為觀衆,我覺得《人間拯救室》是一張漂亮的成績單,讓人期待她的下一部作品。

(人間拯救室·二之二)

踱 迢


原文出自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1-07/18/content_612263.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