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9日 星期一

<國王在節日的後商業價值中死去>>劇評4


聽見了的聲音

孓 孑


聽見了的聲音

前陣子鬧得熱烘烘的制訂《維護國家安全法》問題,似乎漸漸被市民遺忘,說得更準確一點,應該是被社會忘記。這是一個頗正常的現象,原因是每日我們需要關心的事情實在太多了,大至影響民生的社會問題,小至日常的柴米油鹽,通通都與我們息息相關。而對於不太切身的問題,實在沒太多閒情理會,倒不如討論參與哪個組織的“家國情懷”活動更好,又或是討論澳門大學會否要搬到橫琴更為實際。然而,葛多藝術會的《國王正在節日的後商業價値中死去》提醒觀衆們《國安法》與他們彼此的關係。

《國王正在節日的後商業價値中死去》——一個算是很長的劇名,相信不少觀衆欣賞完演出後也未能正確背出劇名,但反正就是慕着“五碌葛”的名而來,懶理戲名是什麼。果然,演出並沒有讓觀衆失望,黑盒子內呈現了年靑人對《國安法》的思考與疑問。

故事講述衆人為了完成阿毛在劇場上的遺願,於是決定在澳門排演阿毛創作的劇本,但由於演出的內容敏感而受到不少阻力,最後更要刪改劇本內容才能進行公演。其實,普羅大衆不關心《國安法》的內容可以理解,然而,作為熱愛劇場及創作的一衆靑年人卻責無旁貸,正如劇中所討論:《國安法》的訂定會否妨礙了其創作的自由度,最後導致他們演出的內容並非自己心中所想的?

其實,導演及演員能夠對《國安法》提出這樣一個疑問已經很難得,讓觀衆感到澳門的靑年人還是有希望的。《國王》中提出了不少能讓人深思的哲理問題,雖然我們可能未能從戲中找到答案,但至少能讓觀衆有所反思。劇中,面對外間力量的壓力,演員們選擇了刪改劇本內容來表明對現實的妥協,然而,筆者覺得導演若能在掙扎與妥協間的角力上多加筆墨,應能增加戲戲的張力。作為觀衆,我們希望可以看到究竟演員所要面對的壓力的力度有多深,導演在刪改劇本過程中的進退兩難處境又如何,導演在解讀創作時挑戰底線的極限又是怎樣等等,這些在情感、思想及理智上的鬥爭更將是劇力萬鈞的,可惜的是在這次演出中缺少了這些部份。

劇中以“國王的死去”隱喩市民在《國安法》下失去發聲的權利,這點筆者不太認同。象徵着《國安法》的皇后與象徵着知識份子的皇妃互相角力,最後象徵着市民的國王就在角力之間漸漸死去,反映出市民的無助與失聲。然而,就《國安法》條文而言,與一般大衆的生活扯不上關係,他們旣不會寫文章批評政府,又不會排戲來諷刺中央,這個國王的死因似乎可能不是受不了皇后與皇妃的爭執,反而可能是順其自然的“尋求安樂死”呢!市民對《國安法》的漠不關心並非出於他們的無力,反而是歸因於他們未能預視這可能帶來的影響而已。

葛多藝術會的創作往往給人一種“大膽、敢言、創新”的感覺,通過創作反映靑年人對某些社會問題的意見,以他們自身的角度來審視世界。《國王正在節日的後商業價値中死去》一劇貫徹他們一向的作風,在批判社會的同時亦給予自己一份使命感,以表達靑年人對社會問題的關注。這也是與現實“阻力”互相比試的一場競賽,雖然不知道鹿死誰手,但有膽量踏上戰場經已是打開了成功的大門了!

孓 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