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日 星期日
<國王在節日的後商業價值中死去>>
不要在笑聲中死去
混 沌
不要在笑聲中死去
葛多藝術會的《國王正在節日的後商業價値中死去》是一個會令人期待的演出,因為聽說戲裡把剛通過的“廿三條”拿來作演出的題材。把熱門社會議題放在聚光燈下,引發衆人關注,尤其這是一個年輕人的劇團,就更難得了,使人期待看到年輕人對當下社會問題的表達。藉此機會把話題的議論權從政治台上交還民衆,而且進場看戲的多是年輕人和學生,如果戲的敏感題材可以引起他們興趣或討論,甚至造成一些衝擊,就更好了。但一邊看戲我卻發現,演出並非眞正談論“廿三條”,但卻反映了一些眞實現象,這點倒是有趣和値得談論的。
戲裡觸及“廿三條”的其實只點出了人們的“恐懼”,但“恐懼”的內容是什麼?那位死去的導演到底在堅持什麼?戲為什麼不能上演?裡面不能妥協的內容是什麼?最奇怪的是那些執行遺願的人其實對內容也並不了解,只是基於朋友的關係才去執行,整件事都十分模糊……也許只有“模糊”本身是清晰的,“恐懼”是因為“模糊”才產生的嗎?戲裡衆人正是在一種莫名的恐懼中,於是才要求改變戲的內容,但眞正的“問題”在哪裡?只是“廿三條”嗎?還有沒有其它問題?如果社會本身沒有病,又何以會恐懼至此?
一般有“問題”的產生便會有隨之而來的“質疑”、“探索”、“解釋”、“討論”等,這些戲裡還未有足夠開展,其實也未必一定需要開展。如果能指出“問題”本身的問題,產生思考空間,已經很有力量……看到這裡,忽然荒誕地想,這種問題的“隱去”不正就是現實的一種?也許“模糊”才是我們要面對的問題本身。這個演出其實很有意思,劇本也有不少令人咀嚼之處,尤其那一段死去的導演的戲在澳門不能演,但在北京遭到面目全非的刪改後不但能上演,還要很受歡迎的劇情,相當諷刺。
然而那一點點的思索,卻被戲裡許多不必要的揷科打諢驅散了,這是整個演出最令人不舒服的地方。那些不斷穿揷其中的、與戲的內容無甚關係的搞笑,其喧賓奪主程度已使人忘記戲原來企圖要帶出的訊息。這是可惜的。年輕人的戲,一定要用這種方式去接近嗎?這是源於他們的生活習性嗎?那麼這些搞笑又和他們慣常接觸的那些,有什麼分別?搞笑本身是為了什麼?在笑完一輪後,希望觀衆腦海裡留下些什麼?
這是廿三條以外,令人思索的問題。劇場是一個傳播和敎育的媒體,也正透露着我們要給人看什麼和不看什麼,這是選擇和執行的問題,就像廿三條。
混 沌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