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4日 星期二

《翻身》與《一起翻身的日子》

《翻身》與《一起翻身的日子》 安 東 《翻身》與《一起翻身的日子》 《一起翻身的日子》的時代背景為超過半個世紀之前的山西張莊。劇中內容雖然涉及土改及整黨運動,但當時全國大部分地區仍未解放。對時下的年輕演員和觀衆來說,究竟土改及整黨是甚麼?相信都是一件非常陌生的事。就算是中年以上對這段歷史有所認識的觀衆來說,可能亦會懷疑:今時今日演一齣這個題材的戲,究竟有甚麼意義? 首先,我們應該認識到《一起翻身的日子》是一齣翻譯劇。是一齣由英國人寫的發生在中國的故事劇本(這就好像一九八七年貝托魯奇導演、尊龍主演的電影《末代皇帝》一樣)。這齣戲以往在外國演出時,所有角色都由外國演員飾演,所有對白都是英語。而這次演出的台前幕後每一位成員都是華人,且全部對白都用中文(粵語)表達。認識了這一點後,便會明白到,為甚麼這齣戲和我們平常看到的戲,在表達上會有所不同。而這亦正是令觀衆及表演者產生興趣的原因之一。 其次,美國作者韓丁原著的《翻身》,確實是根據作者所見所聞而寫成的一本反映當時中國土改及整黨運動的紀實性資料書。但是英國的大衛·黑爾根據這本書編寫成的劇本,卻是一部以當時中國的歷史背景為作品的背景,描寫人類在貧困中追求幸福生活的過程期間所遭遇到的困難及挫折,並如何在挫折失敗後再度勇敢站起來,為達目的而繼續奮鬥的故事。這類奮鬥的故事,不是仍常見於當代的社會嗎?在劇中,雖然會因應故事的時代背景而涉及國民黨或共產黨等名字,但這絕不是一齣以政治為主題的戲劇。 正因如此,我們才會明白到三十多年來,為甚麼仍然經常有劇團樂意上演此劇,並覺得這次能在澳門首次以中文演出,別具意義。 在表演上,戲劇愛好者大都知道:戲劇中有“史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及“布萊希特體系”兩種不同的表演方式,在同一齣戲內兼具兩種體系的演出,是較為罕見的。而《一起翻身的日子》則正是把這兩種不同體系的表演合理地糅合在一起的表演。此劇共有三十多個角色,但只有十一位演員,即每一位演員起碼都要擔演兩個甚或多個角色。這種表演形式,能否達到理想的效果,則有待演出後由觀衆評價了。 安 東 原文出自澳門日報 :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2-04/19/content_691213.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