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澳門劇場的緣份
梓 梓
與澳門劇場的緣份
——訪談“毛俊輝戲劇友導計劃”
有香港戲劇敎父之稱的毛俊輝,一九六八年到美國進修戲劇並獲得戲劇藝術碩士學位,留美期間投身劇場、電影、電視的導演和演藝事業,更參與演出百老匯音樂劇。一九八五年,毛俊輝回香港任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表演系主任,其學生包括黃秋生、詹瑞文、謝君豪、劉雅麗、蘇玉華及張達明等。他直到二○○一年轉任香港話劇團的藝術總監,離任時獲贈予香港話劇團首位“桂冠導演”的名銜。他五度榮獲香港戲劇協會香港舞台劇奬“最佳導演奬”,並獲香港藝術家聯盟頒發“藝術家年奬”。二○○四年,香港特區政府頒發銅紫荆星章予毛俊輝,以表揚他在推動香港本土戲劇和藝術方面的貢獻。其後,他為培育人才,更推出戲劇的“友導計劃”。
今年已經踏足舞台四十載,在香港戲劇界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的毛俊輝,仍然不斷地走着戲劇敎育的路途,港澳兩地一水之隔,毛Sir帶着戲劇“友導計劃”來到澳門,挑選出譚智泉及陳飛歷兩位剛從上海及北京戲劇學校回流的本地新晉導演,於四月底創演翻譯劇《一起翻身的日子》,他們仨在今次走在一起的日子裡,是怎樣看待這一份劇場緣分呢?今次有幸與大師及兩位本地導演訪談,以下是他們對澳門劇場的一些看法。
第一次是怎樣接觸澳門劇場的?
毛:坦白說,我與澳門劇場的接觸不多,早年最為熟識的是曉角劇社的一班年輕朋友,當時目睹他們對劇場的那份誠摯的熱愛和充滿創意的幹勁,給我留下一個美好的印象。沒有想到這麼多年後,我居然與澳門新一代的劇場工作者有機會更密切地接觸,合作排演此劇。
譚:二○○○年,我當時以中學生的身份參加新秀劇場,我在一個學期內寫下了四個劇本給老師看,不過連決賽都進不了就被評判淘汰了!兩年後代表中學參加校際戲劇比賽,又拿了個最差的乙等奬!我到現在都會經常和朋友開玩笑說,當年我出道時眞的一點天份都沒有,不過在失敗的經驗裡,學會面對自己的問題,很快就會有所進步。
陳:還記得初中的時候,我身邊每一個朋友都有一種運動是玩得不錯的,我雖然很想跟他們一起玩,但是不論怎麼練,在技巧上都追不上他們,所以有點失落。之後有一位朋友叫我參加戲劇組,我心想也不妨一試,沒有想到第一次參加戲劇比賽,我就得到演員奬,之後就一直參與到現在了。
你覺得澳門的戲劇發展如何?
毛:這些年來,緊貼着香港甚至中國內地戲劇的發展,我體會到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環境自然會有不同的需求。戲劇的創作形式、藝術培訓以及專業的提升都未必可以一成不變地做下去,但是亦不能因為追求突破、創新,就只知在求新上打滾;又或者因為急功近利,只追求市場的聲勢效應。眞正的改變仍然來自在理念、技巧和實踐上下的功夫。“友導計劃”(Mentoring Projects)就是緣自於這份關注和使命感。很高興澳門文化中心的駐場藝術創作邀請我以這個形式來合作。
譚:澳門的戲劇,目前只存在於我們這些戲劇人的小圈子裡。這話說得很悲觀,因為我們的作品沒法得到大衆認同,大衆可能連劇場兩個字都未聽過。不過這個大衆是誰?他們潛意識渴求的東西投射在哪裡?我是否一定要每個演出做成像明星效應般震動大衆才算成功?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我們第一步是要不斷培養人材,沒有人材,就沒有好的文本,也沒有好的演員,第二步是把澳門戲劇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小衆藝術”。
陳:澳門的戲劇發展當然還在一個起步階段,相比內地一年有幾百個專業學生畢業,澳門在專業人材方面還需要時間的積累,雖然內地專業人材多,但內地的話劇市場,搞純藝術或實驗的作品相對澳門就比較少,商業戲劇居多。
為甚麼會參加友導計劃?
譚:友導計劃,關鍵在於誰來友導,如何友導,以及友導的目的。我很感謝澳門文化中心今次找來毛Sir,給澳門劇場界作了一次全面而嚴格的友導計劃。我在內地進修完導演專業後,一直想繼續找尋這樣的一位戲劇及精神的導師,在創作和思想上可以一起探討所有實際及抽象的問題。劇場是甚麼?文本是甚麼?導演的工作是甚麼?戲的主題是甚麼?我現在還在問,我知道飛歷也在問,然後毛Sir又會給我們一個新的問題。友導就是這樣,給自己找更多的問題。
陳:一直以來我都很喜歡學習,很喜歡突破自己,挑戰自己。雖然在澳門或內地都有很多發表自己作品的機會,但發表歸發表,自己很少機會知道怎麼可以做得更好,所以當知道有毛Sir擔任是次計劃的導師,我就想無論如何都要抓住這個機會,因為我想繼續進步。
今次友導計劃有何發現和得着?
譚:導演要Ready!想法要Ready!不斷地自我反思!
陳:發現與得着的東西太多了,幾乎每一次同毛Sir溝通的時候都會有啟發(因為我與阿泉從來都沒有放過不停向毛Sir追問問題的),但到現時為止,毛Sir讓我更清楚地了解到,我從前學習的東西究竟是甚麼,不論表(演)、導(演)方面都好,透過跟毛Sir的學習,讓我回到戲劇的原點,清理了一些多餘的想法,讓我更透切地理解到,自己追求的美學與不足。
你對澳門的劇場發展有甚麼期望?
毛:首先要肯定創作有水準的藝術作品的價値,而且願意付出努力去追求。其實許多時候大家很容易人云亦云地去做創作,有時只是活動而已。得到少少商業成果有時更危險,以為這就等於成功。人才的出現需要環境去支持它,理解它,並且有專業的渠道去培育它,例如今次的兩位導演陳飛歷和譚智泉都是非常値得栽培的年輕人才。而觀衆是戲劇的出路及生存的一個關鍵性的夥伴,戲劇不是單向發展的藝術,它必須培養到有認受性的觀衆才算成功。所以整件事都是要許多有心人,有共同意識地去努力、探討和求進,才會有成功的前景。
你們對未來的十年有甚麼計劃?
譚:我和飛歷一直覺得,澳門一定要出一部經典作品,我打算用十年,去排這樣的一個戲。
陳:這三年都會好好搞自己劇團,不論在澳還是內地都好。三年後等我的太太都畢業,我們就一起去俄羅斯繼續學習戲劇。希望透過再一次的學習,到時眞的能為澳門戲劇作一點貢獻吧!
梓 梓
http://www.macaodaily.com/html/2012-04/19/content_691083.htm
原文出自澳門日報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