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31日 星期三

《五碌葛》劇評

可能是2003年最本土的創作劇──談《五碌葛》

  由五個大男孩合力泡製的創作劇《五碌葛》,正好為一年沉悶的澳門戲劇,劃上了滿有生氣的句點。

  作為一個未成熟的創作劇,要挑出不足之處實在最容易不過,例如集體創作的點子火花四起,卻未懂得作適當的取捨;作為一齣以喜鬧劇為基調的演出,卻未能掌握應有的喜劇節奏;通俗與傭俗的呎度仍未拿捏得準,以及某些笑料仍未脫離港產電影的陳套等,都是演出中顯而易見的缺點。然而,《五碌葛》卻擁有著本地年青劇場工作者中少有的東西,那就是實實際際地幹出來的勇氣。當大家在網上留言版或報章上看到「劇場警察」們,落力在指責某某演出的不是,感概澳門戲劇又如何令人失望的同時,幸好還有些人在默默耕耘著,沒有停留在只怨不幹的悶氣中。

  說回《五》劇本身。《五》劇充滿集體創作的氣息,為演員個性而度身訂造的角色,各自有發揮機會的片段,即興的、遊戲性的表演狀態,完全延續著這幾年青人集體創作劇的特色;然而,跟很多本地青年創作劇不同之處是,整個演出並非片段的拼貼,而是擁有一個完完整整的線性敘事結構。要在集體即興創作之後,組構成一個完整的戲劇故事,所花的心血比片段集成或按著現成劇本排練的要多,絕不是因為不需要寫劇本或研習劇本,就形成上場後才隨便說、隨便演的「機會主義心態」。主題方面,雖然創作者在演後座談上一再強調這是個「只求開心」的、「無聊」的演出,不過,當他們將集體創作的各個片段,經過選擇取捨,再鑲嵌在故事的框架時,他們對生活的看法,以及本土文化對他們的影響已經不知不覺地走進劇作中了。

  一間由五個青年愉快地經營的茶餐廳,突然接到政府要收舖的通知,要不就結朿營業,要不就要完全聽從「上級」的指令。這樣的故事,本身就已經充滿了年青人對被強勢權力操控的不滿;又如劇中一再提到他們對公務員的看法,以至過去兩三年的社會時事對他們的影響時,我們也看到原來青年人對周遭發生的事物,也不至於完全漠不關心,只不過他們都慣於採取「無厘頭」的態度來逃避內心失落而己。由於劇作中融合了演出者的即興創作,而他們的創作(包括那些漫不經心的笑料)又不乏從生活中發掘的素材,所以劇作中的本土性亦顯得份外強烈。在一輪的「集體創作」口號與實踐之後,《五碌葛》雖算不上什麼精品式的演出,但我們可以從中意識到年青一代戲劇工作者,在尋求突破的努力中已漸趨成熟,也慢慢地形塑著自己的劇場觀。寄望他們在追求劇場製作和技術的完整性同時,不會遺失瘋狂的創意,繼續堅持「集體創作」的哲學:從自我探索與貢獻個人智慧的過程中,提煉出對集體與社會的關懷。